少年T仔新江湖

10.10.2014  15:43

    1980年代初,银幕上开始刀光剑影时,戏院内外的全武行,也逐渐多了起来———换句话说,1949年后被专政铁拳打压下去的民间涉黑暴力组织,沉渣泛起了。

    黑社会,在香港有一个狼外婆般的名字:社团。社团领导称大佬,普通成员则俗称为“古惑仔”。古惑,粤语中原有狡猾精明之意,后来便被引申为对某些有怪异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的不良少年的称谓。后来随着牛佬的漫画《古惑仔》及同名系列电影的流行,“古惑仔”一词又被注入热血、情义等褒义因素,或多或少,便有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英雄况味。

    但在跟粤港文化仅一山半水之隔的潮汕,一开始,并没有“黑社会”这称呼,也没有什么“古惑仔”。潮汕人也有将同胞亲大哥尊称为“大佬(音裸)”的,但那跟黑社会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在潮汕,我们将不良少年统称为“T仔”;类黑社会组织,称为“T仔帮”;其头目,则是“T仔头”。T,只是一个音,近似于普通话的“”。一直以来,我都对这个称谓很感兴趣,问过不少研究潮音古字的,只知道这称谓民国时期甚至清末就有了,但也说不出“T”从何来,只能以同音的圆周率符号代替。后来我曾经想过,也许,T仔是“痞子”的谐音,“痞子”从北方来,义不变而音走,便成了T仔。

    潮汕T仔一出现,便以操控电影票市场为标志。上篇说过,1980年代初,中国电影市场如禁欲多年之后的喷射,呈现一片畸形的繁荣。刚吃饱饭的老百姓,突然发现精神也快被饿瘪了,于是饥不择食,不管什么新电影热腾腾地端出,都一拥而上。这么一来,再多的新片,也难填所有人的精神欲壑,于是,“乘票”现象便出现了。

    乘票,北方叫“黄牛党”(来自上海话),指的是恃气力或势力,采购物资及票证后高价出售以图利的人(迄今仍在火车票市场大展身手)。1980年代初,别说乡镇,大城市也没有影城。一般一座电影院就一个放映厅,以我们老家的苏南电影院为例,36排,每排44座,共1584座。一部电影,排期最多四天,一天最多也只能排七八场———算上站票(你没看错,当时有卖站票的),一部电影新上映,最多满足五万人观看,而当时老家是三个公社(后改镇)共用一个电影院,三个公社的人口,最少15万。

    有人会问:当时有那么多人想看电影吗?《阿凡达》号称中国电影票房之最,13亿人民币,按平均一张票50元算,也就两千多万人购票去看,按比例算,60人中有1人看,已登峰造极了。

    没错,但你要知道,1982年的《少林寺》,在大陆票房是1.4个亿,而当时的票价,是一到两毛———你能算出多少人次看过吗?

    电影票的供不应求,便催生出乘票牟利的利益群体。在公权力放开的领域,T仔趁虚而入,便是大势所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