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失踪案频发背后的公共安全隐忧

01.09.2014  18:52

  多地昨日上报4宗女孩失踪案例,其中1人确认遇害。山东农业大学大四学生林方冠失联40余天;四川女孩赴西安见干爹失联20天;8月29日上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21岁女孩王金芳从家中出门办事,随后失联,其已确认遇害;8月27日,16岁的湖南常德少女陈红秀随父母到长沙打工,被一辆出租车带走。(8月31日《北京青年报》)

  当你打开网站,一桩桩失踪乃至被杀映入眼帘,相信都会有一种毛骨耸然的感觉,而点击那些“少女失踪”案,近一个月很多的案例集中在了一起,案件背后血与泪的交叉,不得不让人们深思,山东、湖南、浙江、重庆……一时间,各地“少女失踪”案件的频发似乎成了舆论的焦点。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失踪案的频发?是红红绿绿生活的吸引?是生活、学习的压力?是金钱的诱惑?是我们的社会出了问题,还是监管的不力?抑或其他原因,这一切的问题,我们需要追问。因为,失踪案的频发,牵涉到亿万家庭,关系到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安全,谁都不希望身边再有人离奇失踪,由此带来的血与泪充斥我们的生活。

  从已经被公安部门调查的失踪案的案情来分析,行凶者穷凶极恶无疑是最直接的原因,他们或为了钱财,或为了满足个人色欲,不惜挑战法律人伦,伤害无辜少女。而失踪或被侵害少女,大多又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比如坐错车失踪被杀一案,受害少女就缺乏起码的安全意识,而接连发生的失踪案都有着明显的破绽,只要有足够防范意识就可以避免。

  考察当今的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安全和法律教育要么不存在,要么效果欠佳。非法律专业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学习一般的法律知识,学校德育因教材陈旧、教法僵化,不能满足学生们深度适应社会、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化解外界危险等需要。而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新兴社交媒体层出不穷,少女们的热情、单纯加之防范意识淡薄无疑给自身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从根本上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越来越多人缺失信仰,唯利益金钱至上,传统的人际信任面临坍塌,而我们的社会监管又存在严重缺位,才是致使少女失踪案频频发生的渊源。当一桩桩失踪案接连发生,全社会需要认真反思,除了要补上安全和法律课,还要重塑人际信任。而作为公共安全服务和管理部门,应深刻警醒和加强防范,别再让失踪案重演。

  文/禹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