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纪委"管大用——宁县强化村务监督工作纪实

18.06.2015  09:22

  原标题:『小纪委』管大用——宁县强化村务监督工作纪实

   中国甘肃网6月18日讯 据甘肃农民报报道 (通讯员 尚晓伟)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入,农村经济和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面对这些问题,宁县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

  2013年6月,257个村务监督委员会、257名监委会主任、869名委员便在宁县应运而生了。由于这些被群众称为“小纪委”的村监委会功能的充分发挥,近两年,该县基层干部抓经济有了底气,群众有了盼头。

  政治上给权,让村监委会说话算数

  “村里成立了监委会,村上的事都摆到桌面上,多了几双‘眼睛’和‘耳朵’,村干部办事我们放心多了!”湘乐镇樊湾村村民王绘春如是说。

  樊湾村是在双联中确定的特困村,过去群众对村务和财务议论纷纷,村里出台的许多致富项目推行时总会遇到群众抵触。2013年3月,宁县纪委在樊湾村率先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樊立旺为村监委会主任,由于在之后的工作中监督到位,群众的怨气少了。随后,该县便在全县257个村全部成立了村监委会,实现了村务监督组织全覆盖。

  作为村级民主自治的“新生儿”,为了保证村监委会规范运行,该县出台了《宁县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手册》等相关规章制度,为村务监督委员“授权”,让他们的章子管用、说话算数。

  监督上给力,让村务廉政网密织

  连日来,在早胜镇西头村通村水泥路建设现场,总能看到该村监委会主任王小宁的身影,一会儿看看砂石的含土量是否超标,一会儿量量弯度是否达标……“路修好了,子子孙孙都要走的,不能两三年就烂了!”王小宁说,“既然村民信任我、选了我,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当好村务‘监督员’。”(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

  和西头村水泥路建设一样,该县今年让各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参与各项项目建设,专门从事工程进度和质量监督。

  在宁县,县纪委创新村务监督内容,变单一理财为全面过问。他们按照“制度+流程”模式专门制定了七项重点工作监督制度及其流程图,实行村级重大事项“两个会议”、村务公开“四项监督”、村级财务“三项审查”、村级集体工程建设项目“一审查三监督”、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严把四关”、村干部廉洁自律“两列席一收集”的监督体系,真正做到让监委会干部能监督、会监督。

  村监委会还在评议活动中发挥监督作用,在村“两委”班子年终述职述廉大会前收集村民意见和建议,并予以反馈,对不称职的村级组织成员有权提出处理或罢免建议。2013年以来,全县各村监委会共评议村干部1388人次,协助审计村干部57人次,建议罢免村干部4人次,构筑了风清气正的“阳光基层”。

  调解上给劲,让干群连心桥架牢

  “自从村上成立了监委会,村干部和群众之间就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老百姓不但多了一个可以说话的地方,还可以直接向监委会提建议!”63岁的中村镇孙安村孙红子说。

  米桥乡一个村干部家里条件好,平时在办理村务和外出办事时,总会用私家车。2014年3月,村里有些人觉得这名干部的燃油费可能在村里报销。监委会得知情况后,仔细核对有关账务,并未发现问题。监委会及时将这一情况反馈给群众,消除了村民对村干部的误解,维护了村干部的威信。

  低保谁来享受?安全饮水工程如何规划……对于这些容易诱发干群矛盾的热点难点问题,该县创新村监委会工作流程,变事后盘点为全程跟踪。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村监委及时向乡镇党委、纪委汇报反映,使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据了解,自村监委会制度推行以来,全县各村监委会列席“两委”会议3148次,提出建议376件次,参与监督村级重大事项137项,审核村务公开事项3860次,协调化解矛盾纠纷261次,督促解决村民难题47件次,纠正处理不合理开支23次1.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