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拒小礼 敦煌市地税局长蜕变为千万巨贪

14.11.2014  09:54

  武亚新/制图

  他曾心怀理想与抱负,从一名农家子弟成长为人民教师,从一般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升迁之路令人羡慕。自从担任“一把手”,内心不断膨胀的贪欲纵容他从不拒节日“小礼”到大贪大收,在短短五六年时间内收敛1200多万元赃款。剖析敦煌市地税局原局长刘生海的蜕变缘由,除了他自己放松了正确价值观的坚守外,权力监督缺失也是主因。

   地税局长蜕变巨贪

  2014年春节,敦煌市的大街小巷洋溢着浓厚的过年气氛,个体业主靳三(化名)的心情比往年过春节轻松了许多。往年过节,他经常会为“啥时候去给地税局刘局长拜年、送啥年货、包多少钱的红包”等问题而绞尽脑汁。十几天前,这个刘局长因贪污受贿等罪行被判刑的消息传开,他觉得压在头顶上的一块石头给搬掉了。

  在靳三看来,刘局长犯事是迟早的事儿,因为“他太不检点”。

  靳三所说的刘局长,是曾经在担任“一把手”长达5年的刘生海。案发前任定西市地税局副局长。2014年1月17日,刘生海因犯受贿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徇私舞弊不征税款罪等五项罪名,被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有期徒刑22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记者了解到,刘生海担任敦煌市地税局局长、酒泉市地税局纪检组组长期间,多次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472万多元;通过套取代扣税款手续费及私设“小金库”,以提取现金、报销个人支出费用等手段贪污公款140万多元;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49.99万元借给他人炒股营利;另外,刘生海的家庭财产有588万多元不能说明合法来源;他还利用税收征管职务之便,收受他人钱物后,指使下属违规开具建筑安装业发票,致使国家税收损失27万多元。

  据刘生海案的主审法官、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刘玉强介绍,刘生海涉案数额之大、作案时间之长、社会影响之恶劣,是2013年酒泉市司法机关所办案件中绝无仅有的。刘生海被检察机关监视居住前后,酒泉市检察机关启动侦查一体化办案程序,全市两级8个检察院联合侦查了近4个月时间,形成的77本案卷摞起来和一个成年人的身高差不多。“一名副处级干部,贪污受贿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敛财1200多万元,数额巨大。”刘玉强感叹。

  酒泉市检察院反贪局局长朱兵认为:“刘生海的主要犯罪事实发生在他担任敦煌市地税局局长期间,当时他是科级干部。这个级别的干部贪腐数额如此巨大,在酒泉市检察机关建院以来前所未有。”

  据记者了解,因刘生海被立案侦查和归案后主动供述了侦查机关尚未掌握的部分犯罪事实,退赔了大部分赃款,法院一审从轻判处有期徒刑22年是考虑到他具有坦白、自首情节。

  记者11月5日从酒泉市检察院获悉,检察机关认为一审判决量刑偏轻,已提起抗诉,目前,甘肃省高院裁定尚未出来。

   令人羡慕的仕途升迁

  刘生海成为千万巨贪的蜕变之路,与他从教师到“一把手”的升迁之路所用时间基本相当,都是9年。

  现年47岁的刘生海,1967年3月出生于酒泉市金塔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他的少年时代,是伴随着极度的贫困度过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1989年,刘生海大学毕业后,成为酒泉财校的一名会计学教师。

  “那时候的刘生海勤奋好学、敬业务实,还写得一手好字。”在刘生海任教时几名同事的印象中,他精明能干且人缘不错。

  1995年是刘生海人生的转折点。那年他28岁,被调入酒泉市地税局任干事。按照刘生海自己的说法,他是“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干一番事业”。在工作、生活中,刘生海总是给同事们留下“能干、务实、社交广泛、八面玲珑”的印象,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总能如鱼得水,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2002年11月,刘生海被提拔为酒泉市地税局办公室主任,在这个被同事们调侃为“二把手”的岗位上,他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得领导的信任。仅在1年10个月之后,刘生海便升任敦煌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此时距他转行不到10年时间。为了能够继续升迁,刘生海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旺盛的精力,多方位“改造”自己,他不仅取得在职研究生学历,而且利用金钱和物质为自己的发展之路铺垫基础。2008年12月,刘生海升任酒泉市地税局副调研员兼敦煌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2009年8月调任酒泉市地税局纪检组长,2013年1月调任定西市地税局副局长。

   来者不拒日均受贿2363元

  “巨贪们”走上堕落腐化之路的起因各不相同,但跌入深渊的根源大都一样,那就是不断膨胀的贪欲,刘生海也不例外。

  正如刘生海自己所说:“这一切的发端,都是当初收下了一份份年节小礼。”

  2004年9月,刘生海从上级机关“空降”到敦煌市任地税局局长。从此,逢年过节,刘生海家的客人总是络绎不绝。刘生海起初面对阿谀奉承、前呼后拥和仅限于水果、烟酒的“小礼”也会显得有些拘谨,还曾多次拒绝过,但时间长了就不好意思拒绝了。

  “经历多了,也就慢慢认可并逐渐习惯了。”刘生海还说,过节时不光别人给他送,他也给别人送,送礼成了惯例,越收越顺理成章,越收越没有压力,收受的礼品也逐渐升格。刘生海不拒节日“小礼”,还有一个诱因,他的说法是“应酬越来越多,工资不够花了”。

  记者了解到,刘生海逐渐敞开收受贿赂的大门,收受贿赂的方式和场所也五花八门,除了逢年过节时坐在家中收受,在麻将桌上收受好处便是主要途径。

  戴某,曾是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的合同制工人,2004年至2006年期间,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通过招标,将风景区内的驼队和观光车经营权承包给戴某。为了能够达到躲避地税稽查、经营方便的目的,戴某开始变着法儿接近刘生海。刘生海2004年下半年刚刚担任敦煌市地税局局长后不久,有一次在敦煌市一家宾馆打麻将时,声称自己没有带钱,戴某心领神会,当即“借”给现金1万元,双方心知肚明,此款有借无还。此后,戴某先后6次向刘生海行贿7万元,其中3万元是其利用春节期间到刘生海家拜年时奉送的,其余5万元都是在牌桌上奉送的。据戴某陈述,他在牌桌上向刘生海提供的赌资,都是刘生海主动索要的。

  刘生海嗜好玩麻将,也就增添了别人行贿的机会。2007年春节,一家棉业公司的负责人为了和刘生海搞好关系,约其打麻将。刘生海上厕所期间,这位老板在卫生间塞给其2万元现金。

  贪婪的大门一旦打开,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刘生海把权力当成了捞取好处的工具,即使走上纪检岗位也没收敛贪财之心。

  刘生海自述,随着担任领导职务的时间越来越长,各种有所求的企业老板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如影随形的包围圈,送礼的圈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

  据办案人员介绍,刘生海在担任敦煌地税局局长的5年时间中,累计接收20多人的现金贿赂97次,每次少则5000元,多则数万元,累计收受现金413万元,其中单笔受贿5万元至20万元的21次,单笔受贿20万元以上的7次,平均每年受贿86万元,每天受贿2363元。“2363元几乎是一个城镇职工一个月的收入。”朱兵说。

  据记者了解,刘生海受贿的金额,从最初的几千元,到后来的几十万元甚至一套房子,都来者不拒。刘生海受贿案中,一人或一个公司多次行贿的现象十分严重。一家矿业公司每年年底矿上停产,至第二年三四月份才能开工,外地老板在停产期间回乡,自然就错过了给刘生海春节拜年的机会。于是,这位老板便在平时打点,在2006年底至2007年底期间先后7次送给刘生海现金13万元。某公司为了长期得到刘生海的照顾,竟以公司名义送给刘生海价值91万多元的房产四套。敦煌市某公司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先后19次给刘生海送现金124万元及价值19万元的房子一套。

  收受贿赂成了家常便饭,刘生海的贪欲越来越膨胀,还借助权力把脏手伸向了单位财务,贪污、挪用公款180多万元。

  多行不义必自毙,刘生海肆意妄为终究引起知情者的反感甚至痛恨,有人向检察机关举报了他的部分犯罪事实。2013年5月15日,在刘生海被调任定西市地税局副局长还不到4个月就被检察机关监视居住,当年6月9日因涉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逮捕。

   狱中忏悔剖析蜕变根由

  从一名教师到领导干部,从不拒节日“小礼”再到阶下囚,刘生海的人生之路从顶峰跌落到深渊。被限制自由8个月后,他写下一份忏悔书。

  “自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以后,我从极大的失落、悲痛、懊悔、觉醒中一步步走来。每天透过铁窗只能看到极小的天空,看不到明媚的阳光……我痛苦的是失去自由,远离亲人;悔恨的是自己的贪欲和肆无忌惮;我思念病魔缠身的高堂老母、妻子、儿子及兄弟姐妹,更思念幸福自由的生活。希望我的忏悔能作为一个反面教材,给广大领导干部敲响警钟。”

  走向犯罪深渊的原因,刘生海的忏悔总结:一是放松了学习,在原则性问题上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自己;二是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拒腐防变的能力不强,抵制不住诱惑;三是没有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把组织赋予的权力当成了捞取个人好处的工具和资本;四是没有把好人际交往关。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刘生海的忏悔仅是从自身的原因进行了反省,但深究根由,司法界人士认为“缺失监督的权力更可怕”。

  酒泉市检察院反贪局局长朱兵认为,刘生海成为千万巨贪,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监管不到位,税务系统对一把手的监督形同虚设。朱兵说,税务的减免,本来是要集体研究决定或者报上级机关审批,或者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可是,刘生海在“一把手”岗位上因监督缺失,减免税收暗箱操作,背后的权钱交易十分隐蔽。

  “只有加强监督,才有可能减少税务系统的职务犯罪问题。”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刘生海案件的主审法官刘玉强如是说。

  记者 董开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