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楼上话变迁
“我们现在的日子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连做梦时都笑着呢。”提起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赵殿忠赞不绝口。
住着楼房,开着小车放羊,这是赵殿忠现在的生活情景。按他的话说,搁在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今年53岁的赵殿忠,是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高岸子村农民,也是一个家庭农场主,承包经营着220亩耕地,养着60多只羊、400多只鸡。
高岸子村紧邻金昌市区。以前,一条贯穿南北的马路将城乡分隔得十分明显:一边是繁华的都市、林立的高楼、华丽的灯火;一边是零乱的村庄、破旧的土房、遍处的垃圾。
赵殿忠也曾盼望过,什么时候自己能和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这辈子也算活值了!
赵殿忠的期盼,也正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从2012年下半年起,金川区统一规划,实施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开工建设“天庆家园高岸子新村”。2014年9月,和城市社区相媲美的农民新村正式建成,75栋造型别致的新楼房拔地而起,高岸子村和邻近村的2500多户农户只掏了成本价就搬进了小康房,实现了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居民。
赵殿忠分到了一套102平方米的楼房,个人只花了23万元。他的儿子赵有国和媳妇,也住上了同样面积的新楼房。
今年已是赵殿忠在小康楼上过的第四个春节了。
2月14日,农历腊月廿九,当记者来到赵殿忠家时,只见两室两厅的住房宽敞明亮,温暖如春,沙发、彩电、冰箱、洗衣机、淋浴器一应俱全,客厅和卧室阳台上的十多盆鲜花争奇斗艳,花香扑鼻。
提起改革开放40年来在春节吃、穿、用、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赵殿忠感慨万千。他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村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但物资相对匮乏,过年时吃不上个白面馍,肉更是奢侈品,每家每户只能从生产队分到二三斤牛肉。穿衣更寒酸,过年的时候大人娃娃穿的都是缝满补丁的旧衣服。农民能骑上个自行车、看上个黑白电视,那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了。
老赵告诉记者,现在他们住上了楼房,忙完农活也能洗个热水澡,人也变得干净了、精神了。经济条件好了,大人和孩子想穿什么款式的衣服都能买得起。这几年,他和儿子都购买了小车,走亲访友或是到农场干活都很方便。今年过春节,他家宰杀了1只20多公斤的羊,还购买了大量的猪肉、鸡、鱼和新鲜蔬菜。
“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村里人现在过春节喝酒的少了,赌博的不见了,人人都积极参加文化活动,闹社火、扭秧歌、唱小曲,年过得既热闹又文明。”赵殿忠说。
“这些年,我和妻子刘会香经营家庭农场,每年种地、养羊、养鸡的收入能超过10万元。儿子、儿媳在市区打工,每人每月能收入近2000元。”赵殿忠说,“像我这个情况在村里来说还算不上最好的,现在政策活了,大伙儿搞养殖、开饭馆、卖粮油、干建筑、跑运输、修汽车,什么赚钱干什么,一年挣个几十万也不是稀罕事。这全是改革开放的好处,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好光景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给我们农民吃了‘定心丸’。我要珍惜现在的大好形势,甩开膀子加油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说到下一步打算,赵殿忠信心满满。(记者刘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