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大寒:“小年”到,风雪飞

20.01.2017  04:39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题:20日大寒:“小年”到,风雪飞

    新华社记者董峻

    过了大寒又一年。20日是农历的大寒节气,也是“预热”春节的开始——这一天是“小年”,人们纷纷开启“过年模式”,准备迎接家人团圆的喜庆日子。

    大寒是一年里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一个月前的冬至那天,北半球的人们过了夜最长、昼最短的一天。而一个月后大寒节气的到来,才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日子开始了。《授时通考》中说:“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频繁南下,冰天雪地、天寒地冻。

    不得不佩服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总结。这两天寒风果然如期而至。18日起一股较强冷空气侵袭我国,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中南部等地率先降温。19日一早中央气象台预计,受这股冷空气影响,19、20两日,西北、华北等地将感受到“四九天”的彻骨寒意。

    随着风势,19日清晨河北中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一带最低气温已跌至零下10℃以下。预计呼和浩特、西宁、太原、石家庄、西安、银川、兰州可能创下今冬气温新低,迎来一个冰冷的“小年”。

    雨雪方面,北方降雪继续向东扩展,河北东北部、天津、山东东部、辽宁中南部、吉林东南部等地有小雪或雨夹雪,其中辽宁南部、河北东北部、山东半岛北部有中到大雪。

    而在南方,最近一周多连绵阴雨,虽雨势不大,但在室内没有暖气的情况下,湿冷状态最让人难捱。“小寒大寒,冷成一团”,说的正是南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由于降雨持续时间较长,加上江南南部、华南下雨的同时可能伴有雾,雨雾交杂、能见度更差,对春运出行影响较突出。

    尽管气象学家认为拉尼娜可能导致今年“冷冬”,但有意思的是,一些上年纪的人却回忆说,过去的冬天才是“真冷”。老人们的感受可能是对的。如果把视野放到一个稍长的时间段来看,气候变暖趋势的确很明显。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气候系统中许多变化在几十年乃至上千年时间里都是前所未有的。例如,海冰仍在融化,雪线仍在后退,海平面仍在上升。全球平均表面温度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次创下历史新高,预计2016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将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概括地说,暖是主旋律,而冷则是小插曲。全球气候变暖是可以确定的趋势,但不是一年比一年稳定升温,而是在冷暖波动中不断升温。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

    目前,全球温室气体平均浓度连续创下新高,相比工业革命前,现在的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已超出1℃。许多气象专家认为,尽管近十几年变暖的速度有所趋缓,但并不能改变到本世纪末全球气候显著变暖的趋势。这真是一个不怎么让人开心的预测。

    刚刚过去的2016年12月,就是一个月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同期的月份。进入本月,内蒙古等地也是一直气温偏高、冬风无力。其实“数九天”不冷的迹象农民心里最明白。农谚中说,“大寒不寒,人马不安”、“该冷不冷,不成年景”。气温如果偏高,冬小麦可能会“疯长”,万一春天一场“倒春寒”,可能也会减产甚至绝收。

    冬天不冷还可能冻不死害虫、从而影响来年收成。据农业部门调查,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六成以上。寒冷至今为止都是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能够大量杀死或抑制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减轻来年的病虫害。(完)

( 编辑:王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