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反家庭暴力纳入法治轨道
近日,广州市妇联发布了《广州市反家庭暴力情况研究报告》,其中显示超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打孩子不属于家暴。中国传统“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打孩子”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被认为是最奏效的一种。有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家长,问他们“你打过孩子吗?”有9位都回答曾经打过,其中家有男孩的家长有打孩子经历的几乎是100%。(5月31日新华网)
六一儿童节这一天,也许是孩子最幸福一天。因为父母会抽空带着他们去游玩,还会给他们赠送很多礼物。但是这一天,有些孩子也仍然有可能挨打挨骂,比如与家长唱反调,比如家长未能满足其心愿而生气磨磨蹭蹭,惹恼了父母都有可能遭到打骂。打骂孩子不犯法,打骂孩子天经地义,棍棒底下出孝子,竹条之中成好人,一直被视为是我们传统育儿经的精华。随机调查10个家长9个承认打个孩子,反家庭暴力研究报告显示六成家长认为打孩子不属于家暴,足以说明打骂孩子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占据无法撼动的主导地位。
然而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方式留给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将会给孩子的心理、性格、人格乃至学习留下诸多后遗症,可惜我们不少父母对此并没有足够认识。对孩子存在诸多问题,很多父母埋怨学校教育不力,社会给孩子成长环境太差。我们不可否认,孩子身上问题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确实有教育不当之处,社会环境确实有一些负面内容。但是,家庭教育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甚至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家庭暴力对学生最为严重。有一所学校对家庭教育展开过调查,发现学校哪些问题学生几乎都遭受过父母棍棒、拳脚之苦,有的甚至打得皮青脸肿。这与媒体调查家暴结果惊人相似。
我们应该站在全新的高度来保护孩子,将《未成年人保护法》由重在社会、学校的落实延伸至所有有孩子的家庭的落实。事实上,《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孩子是有明确的规定的,该法第十条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打孩子明显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构成了暴力行为,完全合乎实施家庭暴力的构建。只是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时,我们忽视了这一违法甚至犯罪现象。因此为了有效控制打骂孩子这样家庭暴力,笔者认为,当下首要的任务亟需将打骂孩子的家庭暴力纳入法治轨道,依靠《未成年人保护法》严惩打骂孩子的违法行为。
在普法教育中,要将《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公民的重要法律大张旗鼓开展宣传,通过宣传提高家长对家庭暴力的认识。社区、学校应该作为《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的有生力量深入家庭开展一对一宣传,让家长明确打骂自己的孩子不仅会给孩子留下难以估量的后遗症,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要通过一对一入户宣传,让家长跳出传统棍棒教育的窠臼,彻底转变旧有观念,充分认识对孩子的管教同样需要依法进行。要让家长明确孩子既是个体家庭的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公民,孩子的身心父母一样不得侵犯,暴力殴打孩子同样是一种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杜绝打骂孩子,开展入户宣传非常重要。很多家庭暴力发生,与当事人没有认识是违法行为有很大关系。如果认识提高了,将家庭暴力视为违法行为,那么,有理智有法律意识的人就会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冷静,毕竟愿与法律作对的人甚少。
社区、学校应该成为孩子权益的义务维权者,为孩子维权提供周到的服务。学校应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与家庭共筑一道孩子安全保护之墙。教师不仅要严格按师德标准从严要求自己,决不对学生实施任何形式的体罚,还要多一份心眼,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察言观色,看孩子在家庭中受没受到暴力威胁。如果发现学生遭到父母殴打,应与家长立即联系,极力阻止家庭暴力,同时应代表孩子向有关部门投诉,引起有关部门关注。社区应充分利用社区优势,对孩子家庭细心观察,对经常打骂孩子的家庭,社区应主动登门为孩子仗义执言,决不能因为是家庭私事而不闻不问。社区一定要破除清官不断家务事的陋习,要敢于担当责任,尽最大努力减少辖区的家庭暴力。
执法部门应该尽快制定针对打骂孩子惩处细则,做到在惩罚打骂孩子的法律上有可行的操作程序。目前,对父母打骂孩子行为难以惩处,最大的瓶颈就是缺乏对应的实施细则。作为执法机构而言,打骂孩子属家庭暴力应当受到惩处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遇到具体的案件如何处理却很棘手。因为没有可操作的细则,对打骂孩子的行为一般都是教育为主。打骂造成孩子受伤的程度和后遗症也没有谁会去鉴定,这为处理打骂孩子这类家庭暴力留下难题。打骂孩子是父母的行为,谁来提起诉讼也是目前一道难题。执行难,处理难,这是涉及家庭暴力普遍存在问题,困难多多;尤其涉及监护人打骂自己孩子则属于难上之难。不解决打骂孩子惩处细则,依法保护孩子不受家庭暴力侵犯,除了警告教育,很难有更具威慑力的惩处办法。因此要想阻止家庭暴力,出台实施细则尤为迫切。
让孩子远离家庭暴力,是孩子美好明天的保证。但仅靠家长自律远远不够,必须将反家庭暴力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来解决,尽管有很多困难,但只要社会合力共进,一定会终结打骂孩子天经地义这一不合时宜的旧有思维逻辑。
文/刘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