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西夏瓷的“根”

19.08.2015  01:53

美丽的西夏瓷剔花纹

  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鼎盛时期曾与两宋、辽、金鼎足而立,疆域横跨今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内蒙古等地,历时189年。而武威是国内发现西夏遗址、西夏文物最多的城市,西夏碑、泥活字版西夏文佛经、木缘塔、木板画、金碗、银锭等在国内独一无二。尤其西夏瓷,美丽的剔花纹和神秘的西夏文,是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神秘而又珍贵的民族瑰宝。近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组董健丽等专家一行四人自宁夏辗转至武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瓷器当中,有历朝历代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瓷器,唯独神秘的西夏瓷,勾人心弦,动人心魄。所以,我们来到武威寻找西夏瓷,寻找它的根,寻找它的魂!”8月14日,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董健丽说。当日,董健丽等专家一行四人走进西夏博物馆、上古城瓷窑遗址、武威塔儿湾,武威夏王陶瓷厂、武威西夏文化研究所寻访西夏瓷文化。

  上古城瓷窑遗址

  西夏官窑遗址,鼎盛时48座窑同时烧制

  当日上午,董健丽一行来到距武威市城南25公里的古城乡上古城瓷窑遗址,当古朴的瓷窑遗址呈现在眼前时,董健丽等人赞叹不已:“没有想到,武威居然还有如此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古瓷窑遗址!”“这回我们可算找到西夏瓷的‘家’了,没有想到,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的西夏瓷居然来自这个地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威西夏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寿龄和武威文博专家黎大祥介绍,此地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永隆年间就开始烧制瓷器,到西夏时期尤为鼎盛,相传那时有48座窑同时烧制,官府为了方便管理,在头坝河南岸建立了一座专门烧瓷、销瓷的窑城。在头坝河北岸建商贸城一座,专营瓷器销售与商业贸易,人们称其为云城。当时的上古城瓷窑,夜如白昼,成千上万的各种瓷器源源不断烧制而出,当时,此地的瓷器制作业和商业交易繁华一时。近几年来,古城瓷窑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瓷器,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国内罕见。

  孙寿龄说,古城瓷窑,历史悠久,代代相传。通过近年考古发掘发现,古城瓷窑遗址是西夏官窑。西夏《天盛旧改新定律令》第18章《杂曲门》中规定:“私人不得酿酒、制酒、卖酒。若违律当量先后造曲若干斤,分别从严惩处。”也就是说,酿酒器具的制作是受到严格控制,私人是绝对不准生产的。而在古城瓷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酿酒器具,不言而喻,古城瓷窑就是官窑。而从古城乡,从东到西长达十多华里的地方都有西夏瓷窑遗物散布,在田间地埂、道路渠溪、山坡崖头都有西夏瓷片、瓦砾和部分窑具遗留。一些渠沟中随手一捧都是西夏时期不同器皿的碎片。说明当时西凉府古城瓷窑陶瓷制造业非常发达、瓷窑甚多。

  在孙寿龄老先生和文博专家黎大祥的引领下,董健丽一行见到了山体断层处的西夏瓷片,以及当地老百姓镶沏在墙头的瓷瓦片和果园墙角下距今800年前的西夏古瓷窑遗址时,董健丽等人连连惊叹不已,他们表示,走过全国的大江南北,见过各种各样的瓷窑,但类似这样古朴又蕴涵优质高岭土的古瓷窑遗址还是比较少见,建议应该很好的保护起来,多少年之后,必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武威塔儿湾

  发现西夏瓷数量和种类最多,釉色最繁杂的地方

  塔儿湾,在武威市南30公里的古城乡上河村,这里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谷,与祁连山血脉相连。安静的山脚下,生活着十几户人家,这里人们纯朴而又热情,听闻车声、人声,很快便有戴着花头巾的农家妇女迎上前搭话,召呼大家到她家去喝点水,歇一歇。

  孙寿龄老先生和黎大祥专家在经过的小路边随手便捡起几块瓦片,交予董健丽一行验证,董健丽一行惊呼:“天哪,这是正宗、地道的西夏瓷!”随手从路边的土墙上、山体断层处剥下几块再看,董健丽一行啧啧称赞:“大家快来看看,这块瓷片呈灰白色,坚实厚重,胎质细腻,外表规整……”

  文博专家黎大祥介绍说,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安静的小村庄,近年来,这里出土的西夏瓷数量和种类最多,这在我国西夏考史上也是非常罕见。这里陶瓷不仅釉色最为繁杂,出土的瓷器当中有珍贵的墨书西夏文的白花瓷罐、白釉高足盘碗、黑釉扁壶、瓶、灯等,文物专家复原的西夏瓷已达200多件,这对于研究西夏陶瓷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以西夏瓷扁壶为例,它既是西夏瓷中最具特色的典型器物,又有独特、浓厚的民族特色,既典雅清纯,又鲜明透亮,种类丰富,图案精美,堪称瓷器中的艺术珍品。

  董健丽一行对于黎大祥的点评表示赞同,董健丽说:“在省外一些地方,类似西夏瓷这样的残缺瓷片,其市场价已经被炒到了几千元,甚至四五万元,但没想到在武威这样质朴的小村庄,这样有价值的瓷片竟然俯身即拾。”在文博专家黎大祥的帮助下,董健丽一行把随手捡到的西夏瓷拿到旁边的小渠里清洗干净,又一一整理分类小心包裹在报纸中。董健丽说:“这些西夏瓷片,我们将带回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标本加以保存!”(兰州晚报记者雒焕素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