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静宁民间文化生态
王知三:在淳朴的民俗风情中寻找文化的源头
题记:文化的源头在民间。
小地方上的大文化人
“同一些文化人一样,我对民间文化,起初也朦朦胧胧猎奇。等到我终于明白她博大的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就明白了自己的浅薄与渺小。”
——王知三札记
“越封闭落后的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就显得越完整。在大城市里古老的民俗文化其实己经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支离破碎。大西北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她深深地吸引着我”。王知三如是说。
基于此种认识,王知三在基层默默从事民间文化收集整理、民俗研究四十多年。他先后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静宁民间故事》《静宁民间歌谣》《静宁民间谚语》《静宁曲艺志》《成纪神话》《药王神话》《静宁情歌新韵》《羲皇颂》《伏羲文化论集》《伏羲文化图志》《宁夏西吉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宁夏原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问俗关陇》《关陇文化探微》《六盘山地区原生态文化》等民俗书籍。其理论著作《六盘山地区民间文化散论》获第三届甘肃民间文艺“百合花奖·首届学术理论奖”。
从一九八九年他和朋友发起成立关陇民俗研究会开始,他先后策划、筹办、组织了多次大型的民俗文化学术活动,如1992年宁夏“泾源回族民俗讨论会”,1994年庆阳“西北民俗研究与陇东民俗研讨会”,1996年静宁“伏羲文化与华夏民俗文化前景展望学术研讨会”,1998年在平凉组织成立了“西部民俗文化开发中心”,第一声喊出了“保护、开发”西部民俗文化的口号,1999年泾川“九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讨论会”,2000年“青海花儿前景暨西部民俗资源开发学术研讨”、上海“西北风情” 摄影艺术展览,2002年庆阳周祖农耕文化学术讨论会,并通过策划、申报,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和窑洞民居之乡”。他最早提出了“红色旅游”这个词,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伏羲文化圈”“关陇地区民俗文化圈”的民俗理论,把民俗学界的专家学者引入六盘山区,对六盘山区民俗文化、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九八九年静宁县委、县政府授予他“优秀编辑”称号。一九九○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先进工作者”奖。一九九八年他参编的《爱我平凉•静宁卷》(兰州大学出版社)荣获首届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九九九年根据他的《黄土塬谣》制作的电视音乐节目,在全国第三届“鹰皇杯”百家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大赛中荣获银奖。二○一二年静宁县委、政府授予他“成纪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