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滥加分涉案人员“零容忍”

09.07.2014  04:31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高校要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等特殊类型考生录取结果的监督检查,开展入学专业测试复核。在复核中不达标的学生,一律不予学籍注册或予以取消学籍。对有关案件会一查到底,对涉案人员一个不漏、零容忍。”教育部8日要求。

    针对河南、辽宁部分高中体育特长加分资格人数过多问题,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8日表示,已要求河南、辽宁认真调查,对举报反映高考加分存在的问题进行彻查;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下一步,教育部将研究制定进一步减少和清理高考加分的政策,重点减少加分项目,降低加分分值,严厉打击加分资格造假。

    为切实维护2014年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续梅表示,教育部已设立24小时高考监督举报电话66092315/66093315,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举报。

    教育部今年还实施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的办法,切实把好招生录取关。各高校签发人名单在教育部网站公布。

    同时,教育部已就高校招生违规处理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目前正在根据收集到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将尽快发布,适用于今年高校招生录取工作。

    目前已查明河南杞县、通许县替考事件涉案人员共计35人。其中,被替考考生10人,“枪手”11人(涉及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中介3人,涉嫌舞弊考务人员9人,其他相关人员2人。

    针对高考替考事件,续梅表示,教育部已责成有关高校在查清事实后,对在校大学生“枪手”,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一律开除学籍;对被替考考生给予停止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3年的处理;对教育系统违规违纪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依法依规从重处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开出公职,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体育加分:“鸡肋”政策何去何从?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高考体育加分政策走过近30年,近年来因频曝丑闻而备受质疑。体育加分政策如何保障公平?未来何去何从?

    教育部8日表示,将研究制定进一步减少和清理高考加分的政策,重点减少加分项目,降低加分分值,严厉打击加分资格造假。

    加分成“黑箱

    辽宁本溪高级中学87名体优生加分涉嫌造假一事还在调查,河南漯河高级中学又被曝光有74名考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被加分……体育加分政策再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加分程序和公示遭受质疑。

    国家二级运动员高考享受加分政策始于1986年,旨在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但近年来却成为部分考生非法获取加分的“捷径”。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高考体育加分趋于三集中: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集中,向少数名校集中,向个别项目集中。

    由于体育加分全程不透明,外界很难监督。一些熟悉加分内幕的知情人介绍,一些名校会组织成绩靠前的学生参加冷门项目的竞赛,为他们上清华、北大铺路。本溪高中87名体优生中有25名游泳体优生,其中14人都是在2013年1月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少儿游泳冠军赛获得的二级运动员资格。

    政策成“鸡肋

    名校高分考生获得体育加分,看似全面发展,实则暗藏“猫腻”。一些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考生想要通过体育、艺术特长选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培养专业素养,文化课学习往往难以兼顾,这也是体育类、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远低于普通专业的重要原因。

    “如今,体优生集中在少数名校,集中在高分段考生,很难让公众信服,甚至教育界内部人也感到不可思议。”一位从事中学体育教育10多年的老师说。

    加分政策能选拔出体育人才吗?这位体育老师告诉记者,事实上,很多有体育特长的考生并不会选择“加分之路”。反而是很多家庭条件优越、学校有相关门路的考生,会选择突击搞体育加分。

    北京某高校体育美育部主任宋老师说,从实践看,体育加分既不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也难以选拔出体育人才,日益成为一项“鸡肋”政策。

    体育加分何去何从?

    “体育加分日益成为少数特殊群体考生独享的优惠,加剧社会不公。”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说。

    有教育专家指出,当前,包括体育加分在内的一些高考加分政策随意性强,“含金量”屡受质疑,亟须规范清理,砍掉不合理的乱加分,防止高考加分政策异化,损害教育公平。

    据了解,江苏、山东等已停止高考体育加分,但部分省区市对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的高考考生加分仍屡屡曝出过多过滥问题,专家表示,体育特长加分政策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