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夺刀少年”别一味计算“功利帐”

05.07.2014  11:29

  4日凌晨,江西最美考生柳艳兵的父亲柳日生在接受记者求证时,明确表示不同意柳艳兵去澳门大学读书,没有接受澳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感谢澳门大学的好意。(7月4日《江西日报》)

  “夺刀少年”的英雄事迹确实是令人敬佩和感动的。然而,伴随着英雄事迹在新闻媒体上传播的,是“夺刀少年”作为江西最美考生得到的诸多高校的厚待。当然,作为对英雄人物的社会回报,再多也不为过。但是,过分渲染这种“回报”,可能会消解“夺刀少年”的精神付出,因为,在功和利之间,世俗有着衡量的价值观,利益太重了,功劳就显得轻了。其中还不能排除那些以“物有所值”来淡化英勇行为的庸俗看法。

  “夺刀少年”的英雄事迹传开后,已有多所高校向他抛出橄榄枝,也曾引发了舆论分歧。不过,在我看来,这可能是由于“夺刀少年”是应届考生,作为社会回报,高校应当仁不让。但是,媒体似乎对“夺刀少年”有点穷追不舍,而在后续的跟进中,还是重复着类似于“某某高校表示要录取柳艳兵”的新闻。这无疑会让人们对一个英雄事迹认识上的价值天平发生倾斜。

  可能正是因为“夺刀少年”的英雄事迹是“稀缺资源”,所以特别感动社会。那么,首先应该回归这种“稀缺资源”的属性。“夺刀少年”的英雄事迹,价值就在敢于付出、勇于付出,这正是现实社会所缺少的。此时此刻,宣传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让人们在“夺刀少年”的英雄事迹里,看到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看到一种大义凛然的正气。特别是小小少年能做到的,更多的成年人是不是应该在感到自愧不如下找到差距?这才是所谓的“正能量”。

  本来,让人感动的是“夺刀少年”的付出,这在现实的价值观下是一种“”。如果随之而来的“”,在有关“夺刀少年”后续中唱了主角,无意中会把对一种英雄行为的发扬光大,变成有偿激励。虽然这或许更符合现实价值观,但对以此提升社会正气,培养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大无畏精神还是不同意义的。

  要让“夺刀少年”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本色的人性亮点才可被广泛“复制”。那么,关于“柳艳兵的父亲明确表示不同意柳艳兵去澳门大学读书,没有接受澳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让不少人感到不解的同时,可能也拔高了这个家庭的姿态。这就给一个本来普通的家庭,染上了与众不同的色彩。这会不会人让你觉得学不起、跟不上?

  其实,在“夺刀少年”闪现人生亮点的瞬间里,可能包含着大多数人的人性本色。如果随后延伸出明显带有“借光”的“附加值”,那么,“夺刀少年”的精神就难以融入社会的普遍意识,也难以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因此,对“夺刀少年”的英雄事迹,应当长期的宣传,但对“夺刀少年”之后的生活,在给出了“好人有好报”的结果后,就不必一味去计算这笔“功利帐”。否则,这个英雄事迹必然会被这笔越来越诱人的“功利帐”覆盖,让人们的感动逐渐消退。一旦没有了感动,剩下的只是利害得失了。

  文/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