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临夏花儿传承与保护方面的几点思考

18.09.2014  16:15

  原标题:对临夏花儿传承与保护方面的几点思考

  ●裴娇丽 沙秀芳 柏莉

  花儿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是活着的《诗经》”,广泛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省区,由回、汉、藏、土、裕固、东乡、保安、撒拉等各族群众用汉语演唱的一种以反映爱情为主的民歌,被誉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长廊中的一朵奇葩。2009年9月,甘肃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得河州花儿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花儿的传承与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现今,花儿的传承工作遭遇到了瓶颈,从现实情况来看令人担忧,比如演唱者大多都是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人较少;以农民听众为主,知识分子较少,传承和保护花儿遗产,显得有些后继乏人,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刻不容缓。

   一、临夏花儿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人断代问题日益突显

  1、现代文明养育下的年轻人对花儿不感兴趣

  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如流行音乐对民间音乐如花儿的冲击,花儿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在改变,年轻人大多对花儿不感兴趣,缺乏感情。特别是这些年城市用工急剧增加,农村的年轻人绝大部分都进城打工去了,导致花儿的爱好者及歌手都纷纷远离故土,花儿传承后继乏人,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

  2、经济全球化对花儿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电器化的普及,电视、互联网的入户,花儿对广大民众的影响作用降低。花儿所体现出的原始美和人们现代的审美观之间产生了冲突。花儿所反应的内容多为朴实的田园生活,一走进都市就有些格格不入,意识形态的差异性使花儿失去现代群众基础。

  3、野曲之名对人民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花儿是一种野曲,甚把对花儿的痴迷误认为是不务正业。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使花儿的传唱者呈更趋减少的态势。

  (二)花儿的演唱形式单一,传播渠道狭窄

  1、方言演唱对观众的局限

  众所周知,花儿是用甘青两省河湟地区的方言演唱的一种民歌,就连当地很多人听不清楚唱的内容,外地人更听不懂,只能听听曲调,无法了解歌词内容。

  2、花儿的传播渠道比较单一

  花儿的传播仅依靠一年几次的花儿会,如松鸣岩花儿会和莲花山花儿会及其他一些较大规模的花儿会演唱比赛,还有一些不能完全呈现临夏花儿美的劣质唱片,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花儿的普及与传播。

  3、技术及设备的局限

  由于技术及设备等原因,加之保存方法落后,使得一些珍贵的花儿资料无法得到利用。比如说,五六十年代收集整理花儿的录制用的是大唱片,七八十年代用的是磁带,由于科技的发展,大唱片和磁带已不广为人用了,虽然有机器可以读出来,但是由于保存上的原因,声音和效果都不如从前。

  4、花儿基础传播途径不到位

  忽略了花儿的基础传播途径,即没有通过学校进行花儿的课堂教学。从娃娃抓起只是个口号,而未成为现实。

  (三)花儿的学术研究与传播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

  知识是一切理论研究的基础,而理论上的创新又是事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现在对花儿学术研究的现状是:研究者只是研究,不太会唱花儿,而且大多数研究者生活生长在大城市,得到的资料大部分是二手资料,加之每个人的思考角度不一样,这就导致所得的资料有失偏颇;而唱把式唱

  的好,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很难从宏观上把握花儿的发展趋势,对花儿的创作也缺乏战略眼光。

  一个是唱不好,研究得透彻,一个是唱得好,研究不明白,这两者不能很好的结合,或者说结合不够,导致花儿的创新受到阻碍。

  (四)花儿与花儿剧的创作及包装的力度缺乏

  1、临夏花儿的品牌效应还很落后

  如何能让花儿走出大山,让临夏花儿在全国传唱,将精彩优美的花儿流传到各个省区,让临夏花儿为众人了解?

  据了解,曾经被称作是20世纪华人音乐的经典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最原始的谱曲灵感就来自于河州花儿,诸如此类的还有《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只可惜“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这些巧妙的创新一直没有引起花儿创作者和一些音乐人的重视。这种创新对花儿走出本土有很大的帮助,它既保留着纯正的地方风味,又符合大众文化心理需求和审美观念,但是这种创新在花儿及花儿剧演唱方面都未体现。

  花儿的包装力度不够,在演唱的过程中,原生态的唱词大多数人听不懂,这样传播的范围小,而且与当今高度发达的舞美、灯光等的结合不够,很难开创出花儿便于传唱的新形式。

  2、花儿剧的产量和知名度还不够

  花儿剧所蕴含的美是相对全面的,她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人们对花儿单一的审美视觉和听觉。

  临夏地区也曾经创作过唱到北京的花儿剧《花海雪冤》,近期推出的以双联活动为背景的花儿剧《春暖花开》反映不错。一个花儿剧的题材为什么不能走向全国,《刘三姐》的成功也许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对花儿剧的包装创作要扎扎实实地去做,优秀的花儿剧是临夏花儿向产业化方向迈进的一个亮点。这么多年来河州出的花儿剧不多,而且演出的场次也不够,没有群众基础,这样的花儿剧如何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花儿或者说花儿剧可以作为临夏地区的一种代言方式,以“花”为媒,充分展示临夏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只有多创作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宣传和演出,才能让外界更清晰地了解临夏,了解花儿。

  (五)政府的职能作用不明显,各方面参与力度不够

  多年来,我州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乘风破浪,积极举办了一些有利于临夏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型活动,如一年一度的“牡丹节”、“清真食品大赛”等活动,为我州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但是政府没有借助这个平台展示临夏花儿,或者说展示不够。

   二、临夏花儿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对策

  (一)加强花儿传承人和优秀人才的培养

  1、名人效应应大胆尝试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名人效应在事务的宣传、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东北的“二人转”、陕北的“信天游”等文艺形式借助了名人效益,河州花儿的产业发展之路也可学学这一发展思路,将花儿的传承人或者知名的唱把式打造成为明星,以明星的效应来促花儿的发展。像我州永靖县的花儿唱家孔尕扎把花儿唱到了“非常6+1”,提升自己知名度的同时,提高了花儿的知名度。

  2、对花儿传承人或优秀的唱把式给予更多的支持与鼓励

  花儿的传承人或优秀的唱把式,基本都来自于民间,大多数花儿传承人或唱把式生活普遍困难,且为了生存,远离故土,到城市打工,这样就远离了生养花儿的土壤,造成花儿好唱家的大量流失。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把花儿唱下去。

  (二)加强花儿的文化品牌意识

  品牌文化就是一种精英文化,能够反应一个地区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普遍的文化志趣的代表性文化。临夏花儿研究借各种社会资源,和省内文化界其他部门和组织相继开展了诸如花儿大赛之类的活动,创办了花儿选刊,如中国花儿等出版物,在极力宣传花儿文化,营造花儿文化的品牌效应。

  花儿的文化品牌意识提出很快引起了社会的赞同,特别是引起了花儿界的普遍响应,在近些年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一些重视,但是支持的力度有限,对这种文化的研究还没有列入国家甚至是省级的科研规划当中去。新闻、宣传、文化等部门还没有达成共识。从文化发展普遍性规律来讲,若要使一种文化成为当下社会的品牌文化,长期繁荣下去还必须得依靠官方的力量。

  (三)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对花儿的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尤其是花儿传唱地区的一些基层政府,应当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对花儿的宣传力度。

  1、通过各种方式来扩大花儿的宣传

  召开学术研讨会,制作电视宣传片,甚至可以创办专题网站来扩大花儿的宣传,通过这些手段,让那些不熟悉花儿,但对其感兴趣,愿意了解花儿的人能够很容易、很方便地了解到花儿。临夏州仅举办三届花儿学术研讨会,这个次数应该更多些。甘肃临夏地区已经创办了一些网站,如“中国临夏·河州花儿”网,这些网站的建立对花儿的宣传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网站建起来不是最终的目的,要运行和维护好网站,让网站起到传播和宣传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目前是网站内容贫乏,新的内容不能及时地上传。值得高兴的是2013年我州成功举办了花儿大舞台,虽说是效仿央视的“星光大道”,但这对于花儿的唱家无疑是提供了很好的展现自我风采的好地方,但遗憾的是未能直播。

  2、在花儿流行地区,将“花儿会”的举办常态化

  甘肃省较为著名的“花儿会”有:“莲花山花儿会”、“炳灵寺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等。这为花儿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生机。当地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举办花儿演唱会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将花儿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不断做强、做大。只有当人们尝到了花儿的甜头,感到花儿不仅具有精神乐趣,还具有物质价值,才会自觉地投入到花儿保护与开发的行列中来。

  3、花儿演唱语言上的多样化要求

  为了让花儿冲出甘肃,走向全国,可以将花儿分成两条路,“原汁原味”和“开发利用”两者并存不悖。如一些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在当地群众娱乐、办歌会时可以用方言,但在对外宣传或进行一些旅游性质的大型节会上就可以改用普通话演唱,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花儿,帮助他们了解花儿及其蕴涵的丰富文化。适当地改造花儿绝不会影响花儿的主流,愿意听传统花儿的人可以继续去听,听不懂传统花儿的人可以听改造后的花儿。在今天这样一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年代,就连国粹京剧在传承方面都已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不对花儿进行适当地改造,它能够很好地发展下去吗?在2004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临夏花儿学术研讨会”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位领导同志就提出:“今后,我们对‘花儿’的保护、研究和开发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在说好‘临夏话’的同时,讲好‘普通话’”。这些都表明在花儿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走“花儿普通话化”的道路是非常可行的。

  (四)加强学术研究同传播实践相结合要让花儿从主要以反应爱情的传统模

  式中解放出来,要为宣传临夏的各种文化资源服务。花儿本身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容,以花儿宣传临夏地区的各种文化如党的政策、乡村生活等新鲜的、积极的、上进的内容,肯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理论研究既要把这种文化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要做到满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人群的文化心理需求,为花儿的演唱实践搭建平台,为实践开拓空间,提供机会和平台,要给这种传统文化走出本土创造条件。

  (五)将花儿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花儿旅游文化

  1、各相关的部门加大联系力度,打造以花儿为主题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宣传等有关部门应做好各方面的旅游文化交流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广电业和出版业优势,有计划的推出一批有关介绍临夏花儿的宣传品,通过精神产品的传播,让世人进一步关注临夏花儿,了解临夏花儿,向往临夏花儿,引发人们到花儿的故乡——临夏来观光,抓住花儿民俗旅游的时机,提高投资兴建的兴趣和热情。抓住花儿的艺术特性,通过花儿表达、传播临夏的文化信息,打造特色文化,把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与旅游景点的发展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花儿的艺术表现形式,打造高质量的音像制品,加大宣传力度,为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社会价值,发挥花儿应有的作用。

  2、培育高质量的导游人才

  花儿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还要面向国外市场,这就使得对导游的要求特别严格,除必须具备导游人员基本素质外,还应有较为浓厚的民俗文化知识修养,对花儿有一定的了解,熟悉花儿中的方言俗语,能唱花儿。

  (六)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参与“花儿”的保护开发

  西北地区的部分高校,尤其是一些民族院校,如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学院等高校应当积极参与到花儿的保护行列中来,充分发挥这些院校在信息智能以及人才方面的优势,给一些政府部门对花儿的保护、开发积极献计献策。长期以来,花儿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的一些民族院校中,这些学校有许多花儿研究的专家、学者,有人终身以研究花儿为业,因而对花儿也最了解、最熟悉,能够对花儿的保护、开发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人才的培养绝对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做到的事情,并不是说业已成名的花儿歌手带出来几个学徒就是人才培养,这里所指的人才培养是指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结构体系支持下的、规范和科学的花儿人才的开发。这种开发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协助,要把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才智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人才培养才会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有可能为花儿事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模范带头作用。

  流传了千年的民歌,我们不希望她在田野中消失了。直到今天我们还不知道广大民间到底还保存着哪些美妙的歌。虽然我们无法追回已经消失的歌,却可以保护住今天还能听到的歌。花儿的保护与开发是的,是大有前途的。在社会多方的关注下,花儿一定会得到有力的保护与开发,花儿的歌声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灿烂。让花儿漫出甘肃、漫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