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酸县委大院缘何而美?
别看县委、县政府“蜗居”在老宅里,办公室十分拥挤,可投资上亿元的学校已经建成了当地标志性建筑……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以“穷县办富教育”的发展思路,践行民族地区教育梦。(11月24日新华网)
一边是,县委、县政府局促地拥挤在古城老宅的角落里,青苔开始爬上留有苏氏建筑烙印的办公楼砖墙;另一边是,当地太仓中学像是被偏爱的“小皇帝”,投资逾2000万,多媒体教室、塑胶体育场以及钢琴应有尽有。巍山县政府“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也不盖新楼”的发展思路着实让人眼睛噙着泪。较之于动辄数亿的豪华大楼相比,巍山县委大院甚至连简朴都谈不上,只能算寒酸至极。然而就是这种老旧大院,总让我们产生历经沧桑的感动,愈破旧而愈发美丽,因为这些陈旧的“作风活化石”诠释着民生为天的不变坚守。
“勒紧裤腰带办富教育”的案例绝非巍山县专属,云南嵩明县至今仍蜗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危房里办公,而当地学校却豪华得像宫殿。“穷酸政府楼、豪华教学堂”仍非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的“标配”,像巍山县、嵩明县的案例却如同寒舍中的一根烛火,虽未能温暖整个屋子,依旧可以温馨屋内的人心。
笔者由此想到了民国时期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的遗闻轶事,在其主政西康期间,对当地教育倾注了很大心血,学校校舍大都宽敞明亮,学生也衣着整齐,而一些县政府则破旧不堪。缘何县政府房子竟不如学校,当地一县长解释道,“刘主席说了,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刘文辉的话可能有些极端,但话糙理不糙,教育不兴,又凭什么能把西康“变边地为腹地”呢?现在的物质条件不知比七十年前好了多少倍,难道不应该优先把教育搞的更好么?
看似寒酸的县委大院缘何升格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单纯从美学角度欣赏,这一座座古旧的县委大院“门面”着实略显“寒碜”。但为什么在群众眼中如此可亲可爱、值得赞美?其根源莫不是老院子里散发的亲民气息,以及干群鱼水情的和谐氛围。不论斗转星移,哪怕流年似水,不变的是执政为民的信仰坚守,流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只有始终“先百姓之忧而忧”,把教育等民生问题挺在前沿,老百姓才会打心眼里对政府肃然起敬。
前不久回县城老家一趟,当路过县城中心的县委大院“遗址”时,总有些莫名的感伤,十几年前我们还可以在县委大院里玩丢沙包、跳方格子,即使吵吵闹闹也没人来呵斥我们。新建的“政府大院”却较为封闭,每次找在县政府工作的初中朋友都少不了被门岗一顿盘问。坦白讲,新大院更气派而且里面的花草很漂亮,但总感觉多了一层无形的“墙”。看到还有巍山县这样的老旧县委大院,心中莫名腾起一阵暖意,不禁喟叹,“要是从前的政府大院一直都在,那该多好!”
文/苏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