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多“公”人手段就是多

12.06.2015  02:39

    据新华社电连日来,内蒙古自治区清退上千“高考移民”一事引发社会关注。“考前清退了1465人,考试当中又查实近

    40人,今年已查出‘高考移民’1500多人。”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考务一处处长张培文说。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高考移民”的家长多为公职人员,各种“移民”手法也在不断翻新。近40名经过重重闯关、在内蒙古参加了今年高考的“移民”考生,手中甚至持有由内蒙古当地学校和教育局出具的连续就读的假证明。

    “公职人员在搞‘高考移民,‘没头没脸’的办不了

    今年,内蒙古继续严厉打击“高考移民”。在此次清退的1465人中,包括参加预报名被发现而未正式报名的828人,按自治区政策愿意最终报专科院校留下考试的477人,因完全不符条件被取消报考资格的75人,公安部门查实户籍造假后清退的85人。

    记者在内蒙古相关情况通报中看到,还有10932名持外地身份证、参加过全区高三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未在内蒙古报考。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学生看“查得紧”,主动提前撤回了老家。

    内蒙古方面今年5月向河北省纪委发出的《关于商请查处河北省公职人员组织参与高考移民的函》中称,1300多名持外省身份证考生的父母,相当一部分是河北省公职人员,且列出183个家长的所在单位。

    名单显示,这些家长的供职单位包括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北师范大学、唐山市第一中学、唐山市税务局、滦南县人大、固安县中医院、宣化县财政局、秦皇岛市环保局、邯郸市政协、张家口市交通局、承德市司法局等。

    “公职人员在搞‘高考移民’,‘没头没脸’的也办不了。”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负责人说,今年高考报名工作启动以来,几批近年迁入户口的学生家长频繁要求孩子在这里参加高考。公安机关查证,他们多数是公职人员,有的还是单位领导。

    “他们在老家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却要来这里和我们争抢招生指标,太不公平了。”8日下午,走出考场的多位内蒙古考生说,严厉打击“高考移民”是当地考生的一致呼声。

    近些年,内蒙古成为“高考移民”重灾区。“上千‘高考移民’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内蒙古“高考移民”联合调查组一位负责人说,“高考移民”考生绝大多数成绩较好,他们主要图的是挤占部委院校本科一批计划招生名额,上更好的大学。内蒙古今年有19.9万人参加高考,国家下达全区的本科一批部属高校招生名额只有6000余个。

    想方设法搞移民,手段不断翻新

    有关部门调查发现,这些“高考移民”的主要操作办法是,把学生户口迁到内蒙古某旗县,再到其他旗县办假学籍,每逢学业水平考试等重要节点回来“应卯”,其余时间均在原籍就读。

    2014年11月,根据群众举报,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对所辖的曙光、开来两所民办中学高三班突击检查发现,持区外身份证号的690名学生中,590人“空挂学籍”。

    “手段不断在翻新。”调查组负责人说,“高考移民”主要来自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河北居多。前几年他们通过在内蒙古买房、投亲靠友把户口迁来,再办理假学籍,如今又有新手法。

    ——利用“废户”办假户。他们在内蒙古一些公安派出所“找人”,套用当地作废的户籍落户,连同姓名、身份证号都是假的。他们在老家的户口保持不动,只是以内蒙古人的身份参加高考。今年高考前一天,多伦县就查出3名这样的“高考移民”。

    ——利用职高搞“迂回”。内蒙古职业高中招生不限制户籍,一些外省籍学生便来注册职高假学籍,最后顺理成章以职业高中或职教中心学生的名义在这里参加高考。

    ——人、户、学籍均分离。几天前,内蒙古查获的某“高考移民”,户籍在呼伦贝尔市,学籍在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借读”学校在包头市。最后查明,其本人一直在河北老家读书。

    刚刚结束的高考期间,内蒙古包头市群众举报说,发现了几十个“高考移民”参加了考试。经初步查证,这些考生“移民”形式大体属于以上几种,之所以能参加考试,有的是当地学校和教育局出具了连续就读的证明,有的是其他单位为其出具了家庭在内蒙古实际生活的证明,还有的提供了本人及家长的虚假信息。目前,内蒙古有关部门正在查办,一旦查实将取消录取资格,录取后被查实也将被取消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