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

04.01.2016  12:21

    我的家乡,位于清水驿乡一个僻静的小山湾里。这里既没有公路边车来人往的纷乱,更没有城市喧嚣的烦恼,地处偏远山区,显得十分静谧、安然,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横亘于家乡南部的马啣山是祁连山的余脉,也是榆中的屋脊,巍峨挺拔,高高耸立。古时候这里气候湿润,雨水丰沛、林木繁密,沟沟岔岔都有很多柳树,故称柳树湾。

    家乡虽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可这里是省级文物保护遗址。就因为这里曾经出土过大量的文化瑰宝——彩陶罐。据史料记载,在距今1.5万年前,远古的家乡就有原始先民居住,先民们聚在其间,繁衍生息,那时,这一带雨水丰沛,森林密布,适宜的环境为先民们提供了生存的良好条件。他们穴居在此,狩猎种植,制造工具烧制器皿,精美的彩陶罐就是那时的产物。近年来出土了大量的石刀、石斧,还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双耳彩陶罐、壶、盆等,就是显明的例证。这些彩陶罐器皿,纹饰有红、黑二彩的锯齿纹、网络纹,同心圆纹等。据专家考证,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显示出先民们那时先进的制陶工艺和娴熟的彩绘艺术。从中可以追溯到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余烬燧影,也为我的家乡增添了不少的神秘和久远的历史厚重感,也向世人昭示出家乡远古的文化底蕴。

    小时候,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山坡上到处是绿树成荫,草木繁盛,灌木茂密。不论是山坡上,地埂上,道路两旁,还是庄前屋后,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青草,草丛中还伴生着各种山花,如大宛花、山百合、野蒜、马莲花等。一到夏季,绿荫铺满山坡,各种山花点缀其间,开遍大地,蝉鸣鸟啼、草长莺飞。夜幕降临,寂静的山乡,蟋蟀知了叫个不停,给宁静的山乡带来了大自然的情趣。道路两旁和庄户人家的庄前屋后,树木郁郁葱葱,生长着柳树、杨树、榆树,这些树木,枝干粗壮,树冠高大巍峨,像一个个高大的伞盖,为大地撑晾。果园里的杏树、桃树、梨树绽放着粉红色、白色的花絮似一片片绯红的晚霞。槐树刚发出嫩绿的小芽像婴孩吮吸乳汁一样享受着春天的甘露。地埂上爬满了一簇簇长势旺盛的沙棘,柿枣之类的灌木,一到春季,满山满沟都是绿色。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经营模式的封闭落后,人们开始了垦荒扩大耕地,单一的种植,落后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增加农民的收入,反而使气候变迁,旱象频生,家乡的生态环境在日益恶化。最为严重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植被被破坏殆尽,气候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人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小时候的记忆中,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都是祖先留下来的山坡地。祖祖辈辈的人们就在这贫脊的黄土地里辛勤耕耘着,奋斗着,守望着,企盼着何日才能摆脱这困境。

    随着国家近年来逐年重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幼时贫困的家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层层的梯田布满了山乡,人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如今,一条4米多宽的水泥硬化路从家门口路过,不论是上集市,去乡政府办事,还是上县城都十分方便。一到年关,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年轻人带上家人,卖上年货高高兴兴地打着的士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家家都洋溢着过年的喜庆,经历了昔日苦难的老人们更是赞叹这大好时光,家乡的变化,让人们喜笑颜开。

    随之出现的就是——种田的人愈来愈少,青壮年们都向往城市的生活,而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股潮流像抽水机一样把村民往外抽,流向城市。读书潮、经商潮、打工潮,从此,年轻的人们欢快地背井离乡,身在城市,心恋繁华,再不愿回到家乡,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日子。

    留守农村的人少了,也慢慢变老了。人们只能选择平整肥沃的土地去经营,一些边角耕地开始撂荒,一旦田荒地芜,野草树木开始占据这些地盘,欣欣然,肆意疯长。多年不见的各种鸟儿,野兔逐年多了起来,家乡的生态环境恢复到了从前的模样。

    乡土,曾经令多少文人雅士魂牵梦绕。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田园生活曾为多少人所神往,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可那种田园情趣离我们渐行渐远,难觅踪迹。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荡涤着人们的心灵,更新着人们的思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中国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已被汹涌的商业气息所冲淡。农村的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每次回到家乡,与偶尔回家的年轻人交谈,他们不时透露出惆怅和彷徨的心绪,如今的人们不是不关心乡村的变化,似乎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命运。渐渐地,许多传统道德乡土文化正在不断地被遗忘。曾经给予我们传统文明的根基在乡村,可这些正在被新的思想、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活理念所吞噬。正因为如此,我们生活之中,将失去更多更多的传统,有的已离我们渐行渐远,或许全部失去。

    站在家乡的山梁上,眺望着满山遍野的绿荫,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不免使人浮想联翩,有点惆怅,家乡的路在何方?漂泊在外的年轻人何日才会回到这生养自己的故乡,成为改变家乡面貌的生力军?昔日乡村人丁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何日再现?传承千年的乡俗民风,农耕文化能不能够得到继承发扬?

    乡土是一种记忆,萦绕在每一个人的梦里,乡情是一脉温柔,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田。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思绪中,昔日家乡存留至今的就是这浓浓的乡情,淳厚的民风,熟悉的乡音……人们见面总要打个招呼,问寒问暖,即或是不太相识的,也要询问一下。谁家打庄盖房总要去帮上一把,谁家遇上红白大事,大家都不请自到,主动去帮忙料理。这都成了多年传下来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乡俗乡情。这些淳朴的乡俗民风,随着人类的繁衍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使人们有点精神的寄托。

    祖国的传统文化中,好多于家相关,于乡有联。有几个词语在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在国人的骨子里深深扎根:“落叶归根”,“衣锦还乡”、“回归故里”……如今许多人衣锦灿烂,却难觅归乡路。记忆中的乡土不在了,一切变得陌生起来,在芸芸众生的心头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乡愁。

    世事在变迁,那悠闲的农耕生活和田园情趣已不再是人们的向往,那桃花源里的诗情画意,已一步步远离我们而去。那曾经令人们魂牵梦绕的乡土、乡情、乡音,有时只能在作家的文学中或古诗词中去寻觅,那淡淡的乡愁深深地驻留在灵魂深处,如同浮云随游子飘荡四方,默默地关注着乡土的变迁。

    乡愁是一种情怀,乡愁是一种惦念,乡愁更是一种牵挂,有时也会变成深深地遗憾。伴随着我们远行,或吸引着我们回到故乡。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带着这情怀,这惦念、这牵挂,回归田园,弥补遗憾,享受这浓浓的乡情,感知这淳淳的乡风,聆听这熟悉的乡音,游子回到故乡,就像漂泊在外的孤舟回到了温馨的港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无情的岁月,催老了人的容颜。那富有情趣的归乡之路,冲淡了自己内心深处归乡伤老之情,倍感淡淡的乡愁。

    故乡——永远是我的牵盼和惦念!遥远的记忆,幼时的童趣,带着这淡淡乡土、浓浓的乡情,悠悠的乡愁,萦绕在自己的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