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实现历史遗产保护再利用 打造“乌镇模式”

09.06.2014  13:41

  中国兰州网6月9日消息 乌镇,坐落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畔,地处浙江省北部富饶的杭嘉湖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据镇东郊谭家湾遗址考证,大约7000多年前乌镇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定居的遗迹。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乌镇建镇,距今已千年有余。1999年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工程正式启动。针对历史古迹众多,古民居密布的特点,乌镇的保护规划将整个镇区划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区域控制区四个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域,总体保护范围和缓冲总面积达198公顷。保护规划还针对各区域提出不同等级的保护措施,逐步实施。历经十载寒暑,乌镇不仅仅完成了对大量历史建筑的修复与保护,更在留存历史文化原生态风貌的基础上,于全国范围内率先走出了历史街区保护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1年乌镇即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预备清单;2004年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并荣获了联合国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6年末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2009年荣获国内首个亚太旅游协会(PATA)生态金奖。短短十余年,乌镇从一个没落贵族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内各大古镇中的翘楚。

   历史遗产保护再利用

  乌镇在保护历史遗产与营造现代生活环境中,遇到一个最大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在不影乌镇的保护进程充分重视了古镇保护与当地居民生活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在国内古镇保护项目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街区保护再利用”的概念。即除了强化保护对象的遗产价值外,更重视古镇社区生活实用功能的完善,实现古镇保护、旅游开发以及社区生活设施的协调发展。为此,乌镇以“改善古镇人居环境,保留现代生活方式”为目标,以保护古镇整体风貌为前提,采用“管线地埋”、“雨污分流”等先进技术,创造性地实现了对多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漫步乌镇,在古老的石板路之下除了管道燃气、水电和通讯管网以外,更有着成熟高效的雨污分流收集系统;宿在乌镇,每户民居不但进行了卫生设施的改造而且还接入了直饮水管线、宽带、卫星电视和无线网络。

  基础设施的改造还了古镇一个优美的外部天际轮廓,更使古镇具备了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内在功能。当今的乌镇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古老博物馆,更是一个传统工艺保存完好,现代科技相得益彰,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功能于一体,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的古镇生活社区。

  2012年5月17日——21日,乌镇以“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为主题的展馆,在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正式与国内外观众见面。世博会闭幕后,展馆被整体撤回乌镇,于乌镇西栅向海内外游客永久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