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卫生扶贫重在“细水长流”

03.12.2015  09:26

    李沛珂

    近年,新农合、新农保、大病救助、标准化村卫生室、卫生厕所等一系列好政策的出现,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2012年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兰州市准确把握双联行动与精准脱贫的结合点,把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放在帮扶工作首位,特别是在精准扶贫卫生支持计划上创新举措,织牢农村群众的健康‘网底’,让困难群众看得起病,看好病。(详见12月2日《兰州日报》六版)

    在许多贫困村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导致农村贫困的主要根源,因此,在扶贫攻坚中做好医疗扶贫十分必要。兰州市在精准扶贫行动中把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放在帮扶工作首位,特别是在精准扶贫卫生支持计划上创新举措,是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它架起了城乡医疗服务的桥梁,这样的帮扶也体现了医疗资源由城市向农村流动的趋势。

    除了兰州市《精准脱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卫生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之外,笔者认为医疗扶贫还可以定期到乡村进行义诊,对村民的健康问题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这样就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和初始阶段,一定程度上也为农民节约了医药费用。此外,还可以形成制度化,将医生与各个家庭结成“对子”,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服务,家庭中遇到疾病就可以直接向帮扶的医生进行咨询、求助。同时,医疗扶贫应该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对农村中一些常见的疾病广泛进行宣传,让健康常识深入人心,帮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当然,卫生扶贫要完善起来,并非一日之功,要是使其成为常态更需多方配合。卫生扶贫和其他扶贫一样,最忌“过船效应”:船一来,水面热闹一阵子;船一过,水面还是老样子。实现卫生扶贫的可持续、常态化是关键所在,规模和密度是一种保证,同时,调动帮扶医生的积极性也很重要。笔者看到,很多地方在均衡教育资源、推动教师下乡帮扶时,常将强制措施与激励机制相结合,把驻村服务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待遇提高挂钩。这种思路,可以借鉴。

    总而言之,卫生扶贫这项举措是顺应民意之举,各级医疗部门要以真情和责任投入其中,自觉培养医疗机构和医疗工作者的“扶贫之情”,并养成一种习惯,使帮扶成为常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织牢农村群众的健康“网底”,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