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二院为11月患儿成功实施单孔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

18.07.2014  12:50

7月11日上午9:30分,在省二院手术室、麻醉科的配合下,腔镜中心主任、省内单孔腔镜第一人崔伟主任在全麻下,为出生仅11月的患儿小梓豪实施了“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右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成功结扎了约2×2cm大小的疝囊口,术后不输液不打针,3天出院。刷新了甘肃省单孔腔镜下最小患儿手术记录,为小儿疝疾病的微创治疗带来了的福音。

                                  出生5个月,包块越哭越大

        梓豪出生5个月之时,父母见他站立、哭闹时无意中发现右侧腹股沟区有一处约2厘米大小的包块,当时父母并未在意。然而,6个月以后,包块反复出现,并有逐渐增大趋势,到入院前已约有3到4厘米了,还出现了压痛,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生长和生活。“当疝气出现时,小孩就疼的哭闹,越哭越闹包块就越大,成了恶性循环,饭都不好好吃了,小孩又不会说话,让人看了特别心疼”患儿妈妈说。

                          省二院单孔腔镜让患儿父母打消顾虑

        7月10日,为求进一步诊治,父母带梓豪来到了省二院,急诊以:“右侧腹股沟斜疝”收住腔镜中心。

腔镜中心为其安排了常规检查及专科检查:患儿右侧腹股沟区有一包块,大小约有4×3×2厘米,表面光滑,可掉入阴囊内,包块透光试验阴性,右侧疝囊口约有2×2公分大小。确诊为“右侧腹股沟斜疝”。

“检查完之后,崔主任说需要做手术,我们既担心麻药对他的发育有影响,又担心孩子这么小就要开刀手术,真是既害怕又心疼。没想到催主任说不用开刀,手术只需在脐上缘开一个小孔可以治疗,当时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患儿母亲说。

与家属详细沟通后,崔主任带领他的团队进行积极的手术准备,单孔微创手术要求左右器械交叉操作,要在直径0.5  cm的创口中协调3个操作孔。虽然被称为省内单孔腔镜第一人,对成人单孔腹腔镜下的胆囊、阑尾、肠癌切除技术以及肝取样活检等早已异常娴熟,但面对年龄如此小的患儿,操作空间小本来就小,各器官组织又都非常稚小脆弱,手术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并发症,经验再丰富的专家也难免担心,所以面对小梓豪,崔主任在自信的同时,更增加了几分谨慎。

            小切口,术后不打针吃药,家属竖起了大拇指

7月11日,小梓豪被抱进手术室,全麻成功后,崔主任在他的脐上缘半弧形切开一个约半厘米的小口,置入0.5  cm戳卡,置入腔镜,娴熟而又极其轻巧地进行探查分离和结扎,确保不损伤精索、腹壁下动脉等周围组织、器官,不出半小时,成功完成11个月小患儿“腹腔镜下右侧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手术顺利,术中无出血,术后患儿安返病房。

由于手术切口小,且无出血,患儿在术后恢复中既没有服药,更没有打针输液。术后2天,患儿手术切口几乎不疼了,能自行解大小便。术后3天,当笔者在病房见到患儿时,患儿恢复已如术前,在父亲怀里开心的玩耍,一家人喜气洋洋,正在准备办理出院手续。

 

“那么小的一点切口,就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没想到手术效果这么好,崔主任太了不起了。”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意想不到的术后效果,他们为崔主任、黄医生和腔镜中心全体医护人员由衷的竖起了大拇指。

                  崔伟主任解读腹腔镜下小儿疝气手术的优势 

  据崔伟主任介绍,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患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俗称“疝气”、“气蛋”、“脱肠”、“掉小肠”等。传统的手术方式是经腹股沟切开疝囊高位结扎。但开刀手术创伤大,术中易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及膀胱等周围脏器,且术后易形成疤痕和出现阴囊肿胀、睾丸萎缩、睾丸回缩、疝气复发等并发症。随着腹腔镜手术在小儿外科的广泛应用,腹腔镜手术因其微创、安全、美观、效果确切而受到越来越多小儿外科专家学者推崇。在腹腔镜放大视野下,术者更容易辨别分离小儿腹股沟内环口处输精管、精索血管等细微结构,其次经腹腔内环口处腹膜外间隙操作,不破坏提睾肌、不游离精索,对精索的干扰小,避免了经腹股沟管广泛分离而导致的血管、神经、输精管及其它脏器损伤,真正做到疝囊的高位结扎。再次,有些患儿发现一侧疝气开刀手术后不长时间另一侧又发病,不得不来医院再次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可以在手术中同时观察对侧有没有疝气,如果有,可以一并手术处理,避免了再次手术的可能。崔伟主任还表示,虽然腹腔镜手术对医生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高,但因其具有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患儿恢复快、痛苦小,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等优势,所以患儿及家长更容易接受。(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