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助推兰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北京车站的新区形象展示
央视《天气预报》中的宣传展示
兰州文化旅游概念展示
拍摄MV作品《兰州,我的梦》
燕莎商圈的兰州宣传展示牌
在北京西客站的兰州文化旅游概念宣传
市场经济,竞争成为时代的主题。有竞争就有营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也是如此。城市的发展需要开放,开放则需要外宣,外宣同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各地竞相掀起“软实力”大比拼,强调“知名度就是财富”、“形象就是竞争力”的时代,近年来,我市对外宣传工作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大宣传树立新形象,以新形象增强竞争力,通过整合资源、借助外力、创新载体等手段推进外宣工作的开展,为兰州的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也提升了兰州的“软实力”。
兰州,网友选出最佳宜居城市之一
2015年1月,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许多兰州人惊喜不已。由亚太城市建设与发展峰会组委会所发布的网络投票评选结果显示,兰州名列“十大生态宜居典范城市”第7名,北、上、广、深与此无缘。此次生态宜居典范城市网络投票中,网友票选前10名分别是厦门、南京、桂林、昆明、大连、贵阳、兰州、乌鲁木齐、临沂和达州。
主办方则表示,本次评选将宜居性具体化为五大类别:经济活力与竞争力强调的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收入增长率;国内安全与稳定包含法律和秩序的维护、自然灾害的缓解及国家对战争的阻止等指标;社会文化状况采用的指标包括交通便利、医疗保健、教育、对不同宗教信仰的接受程度、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机会;政治管理更重视的是政府的治理能力及效能。根据这五类评选出的宜居城市,显然比较具备说服力。
其实,兰州的获奖,还远不止于此。2014年12月4日,由香港文汇报、香港中华总商会等8家机构共同主办的建国65周年“影响中国”大型系列评选活动奖单揭晓。兰州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建设成就摘得“杰出特色魅力城市奖”。“南北群山之间,黄河仿佛像一条流淌在兰州城的血脉,绵延百余里,古老的水车群,百年的中山桥镶嵌其间,构成了独特而魅力的城市景观。兰州牛肉拉面遍布全国,名扬海外。在第六届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中,兰州位列‘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被冠以‘丝路夏宫’的美誉。舞剧《丝路花雨》早已走向全国,享誉世界,《大梦敦煌》再谱新篇,成就新老经典。这一段颁奖词,也将兰州的城市气质全盘展现给了世界。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从湖南老家来兰州上大学时,很多高中同学问我,你们出行是不是骑骆驼啊?你们哪儿是不是离沙漠特别近?”1998年来到兰州上大学,至今已在兰州工作生活近20年的李女士回忆起那段往事,仍然为当时的兰州在全国的形象唏嘘不已。从骑骆驼出行的遥远印象到如今网络票选出的十大生态宜居城市,兰州的城市形象变化如此之快,也让很多专家学者心生感慨。
“这两年兰州的正面形象宣传曝光率确实很高,尤其是治污成绩突出,全国人民对兰州的蓝天印象很深刻呀!我好多‘北上广’的朋友都说要多来兰州转转呢!”兰州市理论专家库成员、兰州理工大学叶进教授说。而兰州的美誉度,也随着外宣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越来越给力的正能量曝光度提升愈快。
依托强有力载体加大城市宣传
近年来,有关兰州的城市主题宣传广告密集投放。无论是在我们身边的城市出入口、公路铁路航空要道、地下通道,还是“外销”至北京、上海乃至海外的文化旅游概念、新区形象展示等等,以“城市形象”、“文化旅游”和“新区形象”为主题的三个系列广告作品的高调亮相,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而随着这些形象广告的发布,国家级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概念推广以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品牌效应,都为兰州形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铺就了基础。
当一个地处西北内陆地区的城市,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发达地区的街头、出现在航班的读物、出现在央视的画面中时,很快便吸引了各界特别是京畿、长三角、珠三角一带关注的目光。而我们也清楚,只有把城市营销出去,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才能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营销城市,需要的是更有精准度的外宣工作。
近年来,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围绕兰州新区、兰州城市形象、文化旅游形象三大外宣工程,借助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兰洽会、金鸡百花电影节等赛事活动的影响力,通过争取央视《天气预报》广告窗口,重点布局“北上广”和香港四大节点城市,邀请中央、省级主流媒体采访报道,推出“微纪录新兰州”城市创新推广项目等,形成了新闻外宣、经济外宣、城市外宣、文化外宣组合推广的强劲态势,持续以外宣组合拳,提升城市软实力。
“作为一名漂泊在外的兰州人,不管是进出‘北上广’的机场、高铁站,还是漫步在这几大城市的街头、驱车行驶在交通枢纽的沿线,每次看到家乡的宣传感觉特别自豪,说明兰州不但越来越美了,也越来越自信了。我们的城市营销迈出了一大步。”前来兰州参加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著名演员孙茜如是说。正如孙茜所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城市营销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获得更多发展资源的重要举措之一,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和部署。
2014年9月23日晚,钢琴曲《兰州,我的梦》在黄河岸边奏响——这是世界顶级钢琴大师罗伯特·威尔斯MV作品《兰州,我的梦》全球首发启动仪式,作品中的同名钢琴曲为罗伯特·威尔斯专门为兰州创作。在次日的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上,这首MV与兰州市民及全国观众见面。罗伯特·威尔斯是与克莱德曼、雅尼齐名的世界三大“现代钢琴演奏家”之一。受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邀请,他欣然创作了这首《兰州,我的梦》,这也是他继《中国月亮》之后,首次为中国的一个城市专门创作的钢琴曲。
钢琴曲记录了世界级音乐家对兰州的感情,纪录片则通过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示了更多的兰州细节。据悉,为进一步宣传兰州城市形象,兰州市委宣传部、市外宣办积极谋划,与国内影视制作团队、英国新媒体研究先驱、西部城市创新推广合作伙伴成都小虎添翼文化传媒共同研究探讨,推出了《微纪录·新兰州》城市创新推广项目,并围绕“自然对兰州的馈赠”、“兰州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和人的交流”、“拉面的故事”、“又一轮回”5个主题,展示兰州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城市气质和人文精神。前三集已经拍摄完成,并在微记录新兰州官方主页上播出。
与此同时,这一系列纪录片还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凤凰卫视欧洲台、美洲台播出,每期节目首播一次,重播一次,节目播出后反响非常好,并收到大量观众来信、来电,很多国外观众都不约而同地夸起了兰州牛肉拉面以及敦煌艺术,并表示要来兰州看看。
此次在凤凰卫视欧洲台、美洲台播出,也是将兰州特色和城市形象推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没想到观众的反响这么强烈,大家从这部纪录片里,看到了祖国更多的变化和更美好的明天。”凤凰卫视编导许莉说。
媒体营销提升兰州影响力
“大众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传媒,而传媒自身具备的传播功能会极大地影响城市的形象。”市政府研究室《兰州提升城市形象对策研究》课题负责人认为,传媒对一个城市形象的影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媒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二是传媒对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城市要在主要大众媒体中树立一个什么形象,是影响城市形象定位的又一因素。
因此,在2013年境内外、中央、省级传统媒体成功营销的基础上,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始终把传统媒体营销作为宣传主阵地,坚持“视角向上”——在中央、省级主流媒体以专刊、专版和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城市宣传;坚持“视野向外”——在省外、境外媒体定期不定期进行宣传推介,积极组织新闻宣传战役和重点报道,确保新闻宣传既有“连续剧”、又有“重头戏”,各大新闻媒体涉兰新闻报道持续大幅增加。
黄河母亲秀发飘逸、微微含笑,她的身后,是拔地而起的兰州城市一角,这便是“黄河之都、金城兰州”——细心的观众也许早就发现,长期被企业广告占据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兰州窗口中,已经换成了以兰州标志性雕塑、两山一河地理特征及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文字描述组成的画面。
今年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及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对兰州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兰州大气污染治理、重大赛事节会、“凡人善举和你一起”等活动进行了反复、多次报道,使得兰州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广泛为大家所知,兰州的城市形象更加鲜活地展现在了全国、全省的观众、读者面前。同时,经常积极邀请兰州籍主持人、文化名人如朱军、李修平、孙茜、魏蔚等参加有关活动,对城市的推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014年9月25日晚,孙茜以兰州旅游宣传大使的身份邀请电影界的演员与老艺术家们夜游黄河。
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中央媒体对兰州的宣传热度明显提升。以人民日报社为例,其旗下的《人民日报》、《人民网》、《内参》2014年关于兰州的宣传报道达到了8118篇,比2013年增加了36篇;以新华社为例,其旗下的《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新华网》2014年关于兰州的宣传报道达到了2985篇,比2013年增加了135篇。另外,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国家级主流媒体2014年对兰州的宣传报道篇幅及篇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经济日报》驻甘肃记者站的一位同行告诉记者,“今年我们社对兰州的治污和经济转型特别感兴趣,一到某个节点或特殊日期就提前约稿,所以我们的采访和写稿积极性也很高,加上兰州市在这方面特别配合,所以发稿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城市形象塑造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城市外宣持续展示城市形象,“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旅游宣传口号已经叫响全国,兰州的游客接待量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来自市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474.48万人次,同比增长17.94%;实现旅游总收入190.92亿元,同比增长17.27%。截至8月底,接待旅游总人数完成全年计划的76.13%;实现旅游总收入完成全年计划的73.4%。
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经济外向型发展的金钥匙,也是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强大引擎。2014年,我市按照向西扩大开放、向东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加强协调争取和交流合作,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委员会,成功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发展高层论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30多个中西亚和其他国家的宾客来兰考察交流。与西安市、厦门市和青岛国际港务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兰州国际港务区等向西开放功能性设施加快建设。兰州中川机场升级为国际客货运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00万人次。全年共执行招商引资项目1390个,到位资金1870.05亿元,增长38.52%,
第二十届兰洽会引资总额1350.08亿元,增长16.58%。加快“走出去”步伐,实现进出口总额45.5亿美元,特别是与中西亚国家的贸易额达到6.23亿美元,体现了向西开放的潜力和活力。
“兰州市通过强有力的外宣工作,把日新月异的城市形象、经济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播出去,通过锲而不舍打造城市软实力,不但提升了城市知名度,还促进了文化、旅游、经济的综合发展。”市委首批政策研究咨询顾问、甘肃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主任范义教授评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