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非遗闹新春 文化进万家

19.02.2019  12:40

龙腾狮舞陇原春,欢天喜地人团圆。今天正值元宵佳节,陇中大地处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一派红红火火迎新春、庆丰年的景象。

连日来,甘肃定西市各地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让各类与传统年俗有关的非遗项目来到群众中间,走进千家万户,让城乡群众在享受浓浓的年味的同时,使非遗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18日上午,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共定西市委宣传部、定西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中共定西市安定区委、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承办的“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2019年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春节集中展示展演暨社火汇演系列活动在定西公园广场举行,为群众献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

最近十年来,每年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和社火表演我都来观看,今年定西市的春节文化活动和社火表演最精彩,不管是舞龙舞狮还是太平鼓,都比往年好。最让我们开眼界的是《巴当舞》,非常好,非常难得……”来自定西市安定区石泉乡石泉村的64岁村民刘怀礼说。

巴当舞是一种具有浓郁羌藏风味的民间舞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安定区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巴当舞》表演,《巴当舞》不但保留了古老的原始美、野性美,而且富有舞蹈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充满了阳刚之气。

身边有非遗,生活有活力,年节有文化。定西凤翔镇村民徐先生说:“秦腔绝技——吹火,只有小时候看的比较多,现在政府对非遗传统文化又重视起来了,不仅让我们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而且在春节表演这样的节目既热闹又是一次熏陶文化传统的过程,增加了节日气氛。

舞龙舞狮、太平鼓、踩高跷、秦腔绝技吹火等非遗项目展演,精彩纷呈,让人应接不暇,展现着定西市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新时代活力。非遗展演现场,不少市民用手机或相机拍照录像,记录下热闹喜庆的画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已不再是以前传统意义上的走亲访友、吃好穿新了,游景点、看民俗、扭秧歌、玩社火、滑冰雪、赏花灯、观焰火成为春节新时尚、新消费,“文化过年”“旅游过年”已成为新年俗。

据了解,根据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定西市精心策划制定了2019“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春节展示展演活动实施方案,突出元旦、春节、元宵3个时间为主要节点,坚持主场分场结合,展示展演结合,市县互动结合,活态展示和活力再现结合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组织传承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贴近广大民众的非遗项目,在全市上下全面开展了一场红红火火的“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系列活动。

今年定西“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主场活动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进’专题巡展”“非遗剧目展演”“秧歌(社火)汇演”“大型谜语灯会”等活动组成。组织全市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统饮食、非遗文创产品3大类30个项目的400余件展品,民间文学、传统戏曲、民间医药等10个板块的300余幅非遗摄影图片展板,以及2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入机关、社区、军营、学校、农村等地进行集中的宣传推介和展示活动。

据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次定西市“非遗”及民俗项目集中亮相,不仅让老百姓、在外创业回乡人士及外地游客亲身感受到传统习俗,也是一次精神文明大餐。部分国家级和省市级的非遗项目,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据了解,定西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截至2018年,岷县花儿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49项列入省级项目名录,市级非遗项目名录达到308项;现有国家级代表传承人4人、省级代表传承人50人、市级代性表传承人289人;定西剪纸、岷县洮砚制作技艺2项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定西市被纳入甘肃省陇东南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在非遗整体性保护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呼双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