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非遗”剧目走进高校受欢迎
6月1日晚7时,兰州文理学院实验剧场上演了一场特殊的演出。由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创排的“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重点剧目进高校”活动在这里进行,赢得掌声、喝彩声一片。
独具特色的“非遗”演出
“剪纸情,月儿圆。”当晚,新创现代定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通渭小曲《剪纸情》率先亮相。该剧讲述了已在广西就业的壮壮和女友,因为看到国家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好机遇,毅然辞去“铁饭碗”,返回定西老家,向“剪了一辈子纸”的壮壮妈妈学习剪纸,立志让定西剪纸走出定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动人故事。台上,演员演得真切;台下,观众看得激动。已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渭小曲”透着浓浓的地域之风和朴实的真挚情感,赢得满堂喝彩。
随后,讲述牧童与小英邂逅山坡,以歌对答,演绎一段田园爱情佳话的陇中小曲《小放牛》和讲述宁死不屈的共产党员事迹的陇中小曲《陈超群》相继上演。虽都是小制作,却灵动、朴实、感人,展现了陇中小曲的独特魅力。
压轴演出的是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民间祭祀舞蹈《巴当舞》。“巴当舞”是我省岷县一带群众口唱古羌语、手摇“巴当鼓”,列队踏步进行的一种源于古羌人“祭山庙会”的古老民间舞蹈,也是当地先民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进行的祭祀活动。极具古老的原始美、野性美和充满阳刚之气的节奏美、旋律美,其独特的地域风格、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舞台表演,让观众看得异常“过瘾”。
异彩纷呈的定西“非遗”
定西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古代先民,创造了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等瑰丽多彩的特色文化,孕育和积淀了各类丰富的文化遗产,绘就了绚丽多彩的本土文化长卷。
有了这份“家底”,定西市自2004年以来,就积极开展非遗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非遗保护、传承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二郎山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岷县“巴当舞”、通渭小曲戏、定西剪纸、通渭皮影戏、岷县青苗会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陇西云阳板、渭源羌番鼓舞等3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建立了包含231个项目的市级非遗和316个项目的县级非遗名录体系。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3名、40名、173名和203名,为定西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
近年来,定西市积极组织定西剪纸、岷县洮砚等重点非遗项目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让定西非遗走出甘肃、走向全国,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非遗剧目。2014年9月,民间祭祀舞蹈《巴当舞》代表甘肃赴广西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评奖活动,不仅展现了陇上非遗的独特魅力,还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金奖。
2014年,定西市百花演艺公司倾力打造创排了一台“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重点剧目”,包括《血洒二郎山》《剪纸情》《巴当舞》《小放牛》等定西特色非遗剧目和陇曲代表曲目,走进农村、学校、军营等,深入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展示展演活动,以舞台形式宣传展示非遗魅力,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情感共鸣。6月1日晚在兰州文理学院的精彩演出,正是又一次出彩的集中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