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甘肃定西“7·22”地震3周年:洋芋花开 绽放新生

23.07.2016  13:10

  新华社兰州7月22日电 题:记者手记:甘肃定西“7·22”地震3周年:洋芋花开 绽放新生

  新华社记者 梁军

  “一根杆、四根杆,洋芋的花好人人看,好像一朵白牡丹。”3年后,坐在自家宽敞的新屋里,姜召娃看到来访的客人们,即兴亮嗓,唱出一曲民歌“花儿”。

  这是一幢两层砖混框架抗震房,是54岁的姜召娃和她的瓦工丈夫,在旧房倒塌的原址上,一砖一瓦添盖起来的。

  3年前的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等地突遭6.6级地震,致使95人遇难,十万余间房屋倾塌。

  姜召娃的家在岷县富康村。那天早上,仍在睡梦中的她被强震摇醒,慌忙逃出屋外,再回身,土坯房只剩下残垣瓦砾,“墙上开了个大口子,木头也被扯开了,钱没了,啥也没了。”姜召娃回忆说。

  天灾摧毁了家园,却没有阻挡姜召娃对新生活的向往。灾害发生后,姜召娃家被当地列入重建户,借助政府的4万元补助,姜召娃老两口亲自动手设计,在乡里乡亲的帮衬下,两层楼房拔地而起,家具电器也已添置到位,居住条件赶上了县城水平。

  家里只有4个人,姜召娃的新居却有8间房。“我们农村人亲戚朋友一大堆,家里遇上逢年过节的,客人来了好歹有个地方住。”她笑着说,“看着屋子变大了,去哪儿心里都敞亮。

  漳县草滩乡安门村,56岁的王菊霞去年搬迁至集中安置点后不久,全家就迎来了新生命。

  “这是我小儿子和儿媳妇,中间是我的小孙子,去年10月生的。”在自家二层客厅里,王菊霞指着电视机旁摆放的一张合影给记者介绍说,自己有6个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现在各自外出打工,挣了不少钱。“现在路宽了,水通了,生活好得很。”王菊霞说。

  3年后,15岁的褚江伟回到“7·22”地震重灾区的老家岷县梅川镇永光村,村民眼里的他,俨然换了一个人——穿着运动装,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眼神充满自信。

  地震中,褚江伟的父母不幸罹难,灾难让他变成孤儿。在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关爱下,褚江伟和其他几名孤儿,一同被送往北京就读求学。过去3年,褚江伟用一项项个人荣誉和优异成绩,证明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社会的关爱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学成以后回到这儿,把老家建设得更美。”褚江伟说。

  连日来,记者在定西岷县、漳县采访,深切地感受到,在广大干部群众同舟共济下,昔日的废墟上,正在迸发新的生机。新修的乡镇街道上,油坊面馆林立,男人三五成群,拉运建材砌路盖房,在路两旁栽植新绿;妇女们擦拭店面玻璃,麻利地操持生意,招呼接待登门的顾客,处处都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定西盛产土豆,群众习惯性地把土豆称作“洋芋”。“洋芋花开赛牡丹”,是当地十分流行的一句话,也是老百姓常年种植旱作物,对土豆心存的一种深厚情感。

  盛夏七月,走在定西的山坡垄塬上,到处可见成片绽放的洋芋花。新生活、新生命、新人生……联想灾后重建的所见所闻,记者发现,定西灾区的人民,就像那一朵朵朴素至极的洋芋花,不屈、顽强、向上,即使贫瘠苦难,也不能阻挡他们绽放新生。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