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百姓舞台"唱大戏

20.08.2015  12:42

  原标题:定西:"百姓舞台"唱大戏

  观众如潮

  登台亮相

  入神记者 洪文泉

  唱出心中的歌本报记者洪文泉

  认真排练记者 洪文泉

  农家院里唱起来

  骨干培训

  咱也“吼”一嗓子记者 洪文泉

  编者按: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在民间,各类自乐班子和文艺团体不断涌现,但这种自发的文化活动又容易陷入无场地、无设施、无专业人员指导的尴尬境地。如何发挥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如何发挥政府文化单位的专业优势?如何引领老百姓的文化娱乐热情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定西市提出了“政府主导、百姓主演、专家指导、群众主推”的“百姓舞台”理念。经过几年的实践,“百姓舞台”以浓郁的生活娱乐气息,独有的宣传传播效果,走进千家万户,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零门槛”“零负担”“零距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喜爱,成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文化品牌。记者近日前往定西,就“百姓舞台”项目建设和发展现状一探究竟。

  记者 叶海 洪文泉

  7月19日上午,陇西县西铝社区职工俱乐部里传出阵阵铿锵有力的鼓点,屋内外早已被戏迷们围得水泄不通,社区业余秦剧团的周末演出如期进行。这个有着40年历史的文化活动点的业余小舞台,早已成为周边群众周末的聚集地。台上一出折子戏《二进宫》唱得扣人心弦,退休教师谢丽华扮演的“李娘娘”翻转腾挪做得有模有样,连表情都颇有名家风范。

  谢丽华从小就爱唱戏,退休后就参加了业余剧团。凭借扎实的戏曲功底,很快便成了剧团里的“大咖”,和几个老戏友一起唱戏,“每周二、五在西铝社区演,三、六在县城北关住宅小区活动,周一还要去县文化馆排练,忙得都顾不上在家吃顿饭。”

  跟谢丽华一样,68岁的剧团团长张长寿也对唱戏入了迷,退休后的10年间为了剧团东奔西走,组织活动、联系演出,戏服自己买、扮装自己画、乐器自己学,渐渐从一个小队伍壮大到如今固定的60人演出团队、近百个拿手节目的“大剧团”。近年来恰逢定西市实施“百姓舞台”项目,文化馆免费为剧团提供了音响设备和观众座椅,还专门从县剧团请来专业演员手把手指导教学……“政府替我们解决了所有的后顾之忧,我们必须得唱出个样子来呀!”

  “百姓舞台”首创于陇西,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活动形式、节目编排、组织管理都已自成一脉,演出形式从秦腔、曲艺到声乐、舞蹈、小品样样俱全。陇西县的尝试,让定西市从中看到了群众文化发展的新契机。于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百姓舞台”像一张网一样,在最需要的时刻,以最能让群众接受的方式,迅速扩展开来。“室内百姓舞台”“广场百姓舞台”“电视媒体百姓舞台”和“流动百姓舞台”,多种形式将政府服务和老百姓文化娱乐需求有效对接,延伸到最基层,基层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政府公共服务一体化成果。

  政府门前搭台

  一大早,陇西县双泉乡胡家门村的“百姓舞台”活动中心里,一位老人弯着腰擦去音响上的尘土,坐下来调试着手中的板胡……身为胡家门村业余剧团的负责人,81岁的贾琏湖老人几乎每天都会按时出现在这里。

  从14岁开始,贾琏湖就组建了自己的戏乐班子。60多年来,翻过的山、唱过的戏早已经记不清,演员和观众换了一波又一波,可始终不变的是老人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在他的记忆中,以前唱戏是自己的事,没有什么活动点,只能在窑洞、草棚里唱,乐器是省吃俭用买的,演出时化妆都是随手拈来的颜料,经常拿油漆画脸谱,下台后在村里河边洗了又洗还是洗不掉。现在有了政府提供的场地、设备,夏天不晒、冬天不冷,还有专业的老师辅导,有正规的演出舞台,去县城参加比赛连车票都给补贴……“简直就跟做梦一样,这才是真正的百姓舞台!”说起这些,老人脸上写满了幸福。

  在距离活动中心500米外的地方,新建的村民文化广场正在浇筑水泥地面。村支书胡克选告诉记者,投资40多万元的文化广场是胡家门村从上到下最关心的工程,还有25天就可以完工了。环绕广场的露天看台可以容纳800人观看演出,旁边还设计了凉亭和亲水景观……“在有灯光、看台的文化广场开展休闲生活再也不是城市居民的专属了。”

  定西市文广新局局长肖长禄介绍说,“百姓舞台”机制建设是重要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内容之一,政府只有转变职能,发挥主导作用,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长期做基层文化工作的安定区文化馆馆长孙彦林对此有更深的感受,他说,老百姓生活好了,赋闲在家的老人多了,他们都希望多参加文化娱乐活动,但“缺组织、缺场地、缺资金、缺人才”一直是制约群众自发组织文化活动的主要因素,而“百姓舞台”恰恰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缺组织,就由他们文化馆出面组织各种比赛,以比赛促活动的开展;缺场地,就由各级文化馆、文化站免费提供排练、演出场地;缺资金,就从公共文化活动资金中拿出钱来补贴、奖励;缺人才,就由文化馆选拔培训文艺骨干,再由文艺骨干层层培训基层群众。这其中,处处体现了政府由“管理”变为“服务”这个核心理念和职能的转变。

  百姓台上唱戏

  7月17日上午,渭源县灞陵桥公园“百姓舞台”活动中心里挤满了人,第二届“渭源县‘百姓舞台’秦腔业余演员大赛”决赛正在紧张进行中。台上一位中年农民铆足了劲吼着秦腔。一句“为了救我母亲,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和他较量一番。”出嗓,台下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和喝彩。正在表演秦腔《劈山救母》的汉子名叫王治合,来自渭源县北寨镇马莲村。去年参加首届“渭源县百姓舞台秦腔业余演员大赛”,王治合便获得金奖,这位爱了一辈子秦腔的“庄稼汉”,终于在舞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荣耀。

  这次比赛,王治合做了充分的准备,如愿地从预赛中脱颖而出。面对决赛中的强劲对手,他穿上专门为比赛定做的唐装,拿出了自己的拿手曲目。对于王治合和其他参赛选手来说,谁得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个专业的舞台,有正规的评委和组织,能让他们这些爱好秦腔的农民一显身手,“吼完一嗓子,感觉浑身都是劲儿。”

  王治合赞不绝口的专业舞台和评委,是定西市“百姓舞台”以赛促活动的一大特点。定西市通过建立健全“百姓舞台”机制,探索出一条贫困地区“政府投入小、社会影响大、百姓广参与、群众得实惠”的“文化惠民”的新路子,打通文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全面激活、提升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同一天,64岁的王秀正在安定区体育公园社区的活动中心里研究着手中的节目单,《洮水情》《又见山里红》《土疙瘩变成金蛋蛋》——厚厚的节目单上,全是由他创作、充满地方特色的原创节目。这位有着40年教龄的小学教师,从学生时代开始,便是学校文艺活动的骨干,爱唱歌、爱唱小曲,能作词、作曲,更有着不俗的组织能力。2012年,退休在家的王秀利用空闲组织文艺爱好者建起“喜洋洋民乐演唱队”,将自编的文艺演出送到社区、企业和学校。在探索和实践中,节目的质量不断提升,直到2014年10月,首次作为甘肃唯一入选的参赛队伍参加由全国老龄办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综艺大赛”,“喜洋洋演唱队”便以原创曲艺节目《洋芋宝贝蛋之歌》荣获金奖。一时间,“喜洋洋”成了定西群众文艺团体中最风光的队伍,面对专程赶来“取经”的群众文艺队伍,王秀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在他看来,“文化养老已经成了当下老年人最有质量、最有意义的生活”。

  孙彦林说,我们通过组织各种赛事激发群众活动的积极性,多方争取来的资金,在比赛中以奖金、奖品等多种形式补贴给参赛群众。

  为了扩大各项赛事的影响力,孙彦林特意请来摄像师将大型比赛录制成光盘,在安定市电视台循环播出,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和身边的人上电视表演,一下子让参赛队员们热情高涨。“老百姓不图别的,只要能在家门口的舞台上唱戏,让亲朋好友在地方电视台看到自己的演出,就是一种荣耀和乐趣。”

  据统计,在定西市的“百姓舞台”上,每年都有3000余场演出上演,参加演出的团队达到250多个,演出人员2500余人,观众人数达到100万人次。

  活动骨干即是辅导员

  相比场地、设备等基础硬件配置,规范化的人才培训机制是“百姓舞台”能够长期开展下去的保障。建立市文化馆辅导员包县区,县区文化馆辅导员包乡镇,乡镇文化站辅导员包村,村辅导员包社的辅导员包干工作机制和文化骨干人才递进培训制度,培养一专多能的“百姓舞台”活动辅导员,把优秀的文化骨干培养成“百姓舞台”活动的辅导员,把优秀的辅导员发展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志愿者。目前,定西市举办了各类培训班10期,培训乡镇综合文化站专干和基层文艺骨干共计610人(次)。

  安定区永定路街道办东街社区属于安定区老城区中心的大社区,常住人口就有6500多人,能容纳200多观众的会议室,每逢演出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很多群众在过道和楼梯上站着也看得津津有味,居委会主任景晶告诉记者,由于居委会人手有限,还专门找到辖区居民担任演出活动的“志愿者”。为了方便演出队伍,居委会不但专门在三楼腾出一间房间供演员化妆和排练,每逢比赛,还会请来老师指导演员化妆。同时,为了保证排练室的有序使用,居委会还专门安排了预约登记员。

  漳县三岔镇作为有2.4万多人口的大镇,群众文化活动更是精彩纷呈。镇长赵刚介绍,全镇有16个固定文艺团队,队员从退休职工到镇上的年轻商户都有,除了每晚的演出,白天还要去县文化馆排练,忙得不可开交。务工回来的年轻人们,还带来了流行歌、现代舞等“洋气十足”的节目。

  定西市副市长李斌介绍,我们开展“百姓舞台”这个项目的想法,就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体规划、统一实施的方针,利用现有文化设施,推进全市“百姓舞台”机制建设,逐步形成以市、县(区)文化馆为中心,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为依托,群众性、民间性文艺团体为活动主体,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百姓舞台”文化活动圈。截至目前,定西全市共建成“百姓舞台”活动中心8个,乡镇和村级活动点149个,全市已普查登记在册的民间文艺组织、业余剧团309个,其中50人以上的团队44个(其中100人以上17个),招募文化活动自愿者758人。

  自从2013年5月,“百姓舞台”机制建设被列入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后,定西市一直在积极探索和思考在贫困地区资金投入不足、文化阵地设施不全和文艺辅导人员业务不精等问题,在“百姓舞台”机制创建中,努力适应各种不同层次和等级的文化消费空间和消费方式,以自娱自乐为根本出发点,为“百姓舞台”提供阵地、设施设备、业务辅导等方面的服务,让“百姓舞台”以其独具的娱乐和调节功能、教育和服务功能、交流和沟通功能,将高雅艺术与民俗文化、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艺术、审美寓于娱乐休闲之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

  如今,定西市“百姓舞台”已经成为该市“乡村舞台”项目建设的重要抓手,走进定西市各县区,从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场所到农家院落,从古老的秦腔、小曲和充满现代气息的广场舞、合唱团,处处充溢着老百姓喜悦、满足的笑容,传递着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搭建起展示艺术才能的大舞台。

  (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定西市文广新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