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棚改“筑梦”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从忧居到宜居 从宜居到乐业
棚改,改变的不只是一屋一厦
——定西市棚改“筑梦”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2015年,定西市委、市政府在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过程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提速”棚户区改造。市上计划在2015年至2017年3年内,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47个,总投资达397亿元,其中: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项目90个、1.9万户,总投资104亿元;城镇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57个,投资293亿元。2015年,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已授信全市棚户区改造贷款18.52亿元;全年共完成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7.08亿元,进行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共3425套(户),基本建成1259套,分配入住1195套。同时,2012年年底前开工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19011套,已分配入住17951套。
自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争取落实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14多亿元,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4.4268万套,分配入住3.76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61万户、0.62亿元。
补齐城建短板,为贫困人口“建巢筑梦”。棚改,改变的不只是一屋一厦,还有城市功能的拓展提升,更有居民生活的质量蜕变。诸多艰辛努力的背后,是各级干部秉持的时代要求——“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15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棚户区改造“三年计划”,全市棚户区改造由此全面提速,为全市棚户区居民带来了福音。
一年间,市区实施南环路改造等项目7个,涉及居民1883户。通过实施棚改项目打通了镇通路,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棚改力度最大的临洮县,已启动实施棚改项目11个,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开建棚改房面积25万平方米,已改造安置棚户区群众3000多人。
年末岁首,在临洮县棚改区采访,记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棚改带给百姓生活和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
棚户区家庭人居环境的巨变
半年前搬入临洮县五爱花园小区的朱应江老人说到棚改后的新居,布满皱纹的脸上泛出了美滋滋的笑容。今年72岁的他,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带着老伴搬离蜗居了几十年、只有十多个平米的小屋,住进宽敞舒适的楼房,有自来水、有暖气,生活一下方便了许多。
告别了院中锻炼散步的朱应江老人,记者随机敲开一户住户房门,一位穿着夏日短袖衫的中年妇女开了门。得知记者来意后,她满面春风地将记者让进房屋。木质地板、平板电视、布艺沙发、茂盛的绿植,冬日的暖阳洒满了客厅,整个房间如同女主人的笑容一般春意盎然。一说棚改,女主人谢海珍打开了话匣子:“以前这一带有个小瓦窑,又脏又吵,灰尘满天,除了年代长久的工棚旧楼,多数是低矮的平房,一条路又窄又挤,娃娃们上下学我都要跟着接送,总担心不安全。虽说住着个楼房,但一家四口挤在50平米的房子里,烧着煤炉子,眼看儿子长大快娶媳妇,一想起要买房就发愁。当时听到县上棚改的政策,我们全家就签了合同,这房子1880元一平米,比市场价低得多,县城里这么一套房得将近40万元,我们没添几万元就置换过来这么敞亮的新楼房,没党的好政策,还得攒多少年才能买得起这么一套楼房,这是给我们老百姓真正的实惠。”
如果说新区规划建设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增量扩容,那么棚户区改造可以视为城市的存量更新。伴随着城市扩容生长,我国许多城市的老城区都出现了衰落迹象,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矿工房和老工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简易房变成了棚户区。还有些城市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迅速包围未及改造的村庄,形成了“城中村”地带。
临洮县将棚户区改造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始终把危房密集、居住条件差的城中村作为棚改的重点,在实施棚户区改造的同时,同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投资3200万元启动建设了红星路、洮丰路、老西街等城市道路改造工程,筹资8600万元配套实施了集中供热、供排水扩建工程,彻底解决了棚改区排水难、排污难、如厕难问题,有效整治了垃圾满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使这些城中村居民彻底告别了“一线天”“握手楼”、沉陷区及水不通、路不平、灯不明的居住环境。同时,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问题也得到解决。
五爱花园小区占地面积64亩,配备商业区,建成后有396套住房,这仅仅是临洮棚改的“冰山一角”。
为了彻底改善城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城市形象,临洮县委、县政府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棚改项目14个,总投资13.8亿元,总建筑面积47.8万平方米,配建商业设施面积17万平方米,完成棚改户3140户,建成标准棚改房3762套。目前,已启动实施棚改项目11个,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开建棚改房面积25万平方米,已改造安置棚户区群众3000多人。
如今,已经搬进新房的棚改家庭已然圆梦,他们从实实在在的生活变化中,感受着棚改的好处,品味着幸福的滋味。
让群众搬得下、能上楼、可发展、稳得住
说到棚户区改造,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通常是:连片拆除,整体推倒,一大片低矮的旧房在挖掘机、铲车的轰鸣声中化为废墟,代之而起的是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
然而,单纯的以旧换新之后,一些从农村搬迁而来的农民、一些城市中失业的贫困人口怎样才能住得稳、才能站住脚?群众的担心也正是政府着力解决的课题。
在落实棚改计划的过程中,临洮县坚持工作大胆创新,把棚户区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易地搬迁项目结合起来,在充分保证棚户区群众住房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灾后重建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楼,将有进城意愿的地震灾区群众和生活条件较差的山区群众,一次性搬迁安置到棚改区,并在棚改区内规划建设市场和商业街区,制定优惠帮扶政策,将配建的商业设施向搬迁群众廉价出售或出租,积极为他们就业创业提供帮助,保证每一户群众搬得下、能上楼、可发展、稳得住。
采访中,临洮县住建局负责人何立荣告诉记者,县上在通过棚改工作推进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实实在在让利百姓、造福群众。他说,对于易地搬迁中贫困村的建档立卡户,有意愿搬到城区的,拿着村里的花名册就可以直接放贷款,最高额度达15万元,减少了复杂的办理环节。费用上,多层房每平米2280元,比廉租房还要低近300元,还是100%的永久产权,村民住房由农居变为商品房,拥有完全产权,在提升住房质量的同时,财产含金量明显提升,收益大幅增加;小高层每平米2680元,每平方政府还补助500元,一套100平方的住房就可获得5万元的补助。这样的利好政策,让很多人乐意搬出“穷窝”。
有好政策让群众愿意搬下来,临洮县政府还为困难群众想办法让他们住得稳。2014年,县上规划建设了4个综合市场,提供了就业岗位,对于摸底调查出的700多户没有劳动力或残疾人家庭且孩子仍在求学的,为他们提供商铺,免除一切租赁费用,在房屋的产权办理、物业管理费用全部免除。政府积极实施的各项扩大就业政策,为棚改居民提供再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财产性收入,为低收入群众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和更好生活条件,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实实在在的福祉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