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农民工转移就业呈现出“新常态”

06.05.2016  17:34

    劳务输出是贫困地区农户短期内增收脱贫最直接见效的办法,但受经济下行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市农民工转移就业呈现新的变化。近日,定西市劳务办通过监测统计和数据分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经济下行对全市农民工转移就业带来的六个显著变化:

    省内转移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省外人数。

    一季度,全市农民工省内转移就业27.32万人,占转移就业总量的54﹪,主要分布依次为定西、兰州、白银、天水、金昌、嘉峪关、酒泉;省外转移就业23.54人,占总量的46﹪,主要分布依次为新疆、内蒙古、江苏、广东、上海和北京。

    建筑业和制造业用工需求缩减,服务业吸纳农民工就业程度明显。

    截止3月底,全市转移就业人员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有16.52万人、占32.5﹪,较去年同期下降3﹪,从事制造业的12.52万人、占24.5﹪,较去年同期下降6.5﹪,从事服务业的有10.18万人、占20﹪,较去年同期增长12﹪,从事采掘业的1.85万人、占4﹪,较去年同期下降2.5﹪,从事建材业的4.01万人、占8﹪,和去年同期持平,从事其他行业5.76万人、占11﹪,和去年同期变化不大。

    建筑等传统行业的就业收入下降。

    从3月中旬对各县区的调查来看,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月工资较2015年下降500—800元,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农民工月工资和2015年基本持平。由于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人数相对较多,导致农民工工资性收入总量相应减少,影响了农民工工资性收入水平。

    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基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上我市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低、技能单一,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从全市各监测点的反馈情况来看,今年我市农民工春节过后返岗能稳岗的主要为在岗时间长且有技术的务工人员,而技能水平要求相对低的普岗,人员流动快、变化大,甚至出现待岗现象。

    产业结构调整引发就业岗位及区域性变化。

     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服务提升制造价值的转型趋势日益明显,传统制造业的用工量亦在相应减少,而电商等新行业、新业态的大量涌现,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此外,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逐步转移,中西部地区正在由农民工输出地向用工“流入地”转变。当前,全市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与产业转移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推进的趋势吻合。

    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目前,我市80后、90后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受教育程度、就业期望值、物质和精神享受方面要求较高,而工作耐受能力较低,部分农民工跳槽率高,或者受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子承父业,搞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跟不上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以上因素导致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减少了工资收入的总量。(刘建忠、岳效勇)

( 编辑:陈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