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安定区突出“四个依托”“挪穷窝、挖穷根”

09.10.2015  12:28

   中国甘肃网10月9日讯 (通讯员 赵鑫璇 杨新元)近年来,安定区依托城镇建设、园区建设、产业培育和生态建设,积极探索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确保了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依托城镇安置,推动城乡互动发展

  该区充分发挥城镇设施齐全、就业门路广、项目资金多的优势,先后在鲁家沟、宁远、符家川等6个小城镇建成安置区9个,搬迁贫困群众1253户6221人,为搬迁农户实现增收致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带动了“农家乐”等餐饮服务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城镇教育、文化、卫生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整合利用,减少了搬迁安置中的重复投入,节约了建设安置成本,形成了易地搬迁工程与小城镇建设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

   依托园区安置,拓展增收致富渠道

  该区围绕马铃薯产业园、安定工业园等产业集中区,规划建设了凤翔镇永定、巉口镇康家庄等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安置了周边乡镇11个村20个社770户3813名困难群众。搬迁后,一部分群众在蓝天淀粉、扶正制药、西柴动力等园区企业实现了稳定就业,户均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一部分群众从事马铃薯等农产品经销和企业生产资料运输销售等个体经营,年收入在3-5万元以上,实现了群众增收和园区发展的“双赢”。

   依托产业安置,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该区充分发挥马铃薯、草畜、蔬菜等特色产业优势,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项目,免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使搬迁群众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围绕迁出区农户土地的高效利用,在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开展土地流转,形成了内官营、香泉、符家川、西巩驿等水川安置区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鲁家沟、宁远、团结、杏园等沿川和浅山安置区以草畜和马铃薯为主,种养结合的产业模式,巉口、凤翔等工业安置区以劳动力就地输转为主的劳务产业模式和李家堡、凤翔等小城镇安置区以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主的第三产业模式。

   依托生态建设安置,促进可持续发展

  该区先后将李家堡镇鹿马岔、巉口镇赵家铺、青岚山乡贾川等生存条件恶劣、滑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559户2806名贫困群众集中安置到了川区和镇区。搬迁后,一方面对迁出区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促进生态恢复,打造了一批精品流域治理工程;另一方面,在生态恢复区大力发展以设施农牧业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配套建设和推广沼气池等农村清洁能源,走出了一条“山上退耕种草保植被、山下舍饲养殖建沼气、沼液肥田壮畜调结构、剩余劳力输出增收入”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