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人民日报看甘肃:“定格农民的笑,就是定格土地深处的自信”

17.02.2022  19:51

   定格农民的笑,就是定格土地深处的自信

  还没进村,先听到了热闹的鼓点声……春节前夕,甘肃分社记者王锦涛来到甘肃省渭源县渭河源村。欢庆的太平鼓声响彻文化广场,正在排练的社火队为春节做着准备……“老乡们脸上的那种喜庆和安适,就像年画一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好,生活好,这些表情,发自老乡们的内心深处。”王锦涛说。

  和村民们深入交谈后,王锦涛了解到,这几年,硬化路取代了泥土路,村里环境改善,还发展了旅游,“不少人家办起了民宿、农家乐,以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更愿意回村了。

  “村民的欢声笑语里含着满足、透着幸福、露着自信!”王锦涛说,“作为记者,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记录者,记录村庄的美,就是记录国土的丰饶;定格农民的笑,就是定格土地深处的自信。

   延伸阅读——

  还未进得村,先闻鼓点声。今年新春走基层,我来到了甘肃省渭源县渭河源村。

  欢庆的太平鼓,响彻村里的文化广场,正紧着排练的社火队,在为过年和正月十五做准备。站在大大的广场上,我注意到,围观的群众和排练的老乡,脸上都洋溢着年画上的那种喜庆,神色安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村庄美化环境转好,这种喜庆和安适,是老乡们内心深处的表情。

  老乡告诉我,过去村里不是这个样。渭河源村,曾被人戏称为“红泥沟”,土色红、土质松,下雨成胶泥,出名的穷。老乡感慨,路是真的不好走,晴天土、雨后泥,闭塞落后,年轻人外出打工多不归。这几年,村巷硬化,村容变美,人居环境改善,昔日堆放杂物的荒滩,如今彩砖铺地,便是眼前的文化广场。而且,借旅游的东风,村民办起了民宿、农家乐。远游人回到了渭河源,空心村回流进新血液。

  渭河源村,这个六盘山区特困村,完成了村巷硬化、安全饮用水、设立卫生室等的全覆盖,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在自己村里的文化广场上打鼓跳舞,在卫生室看病,在路灯下谝家常,新时代推着他们向前走了一大步。作为记者,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记录者,记录村庄的美,就是记录国土的丰饶,定格农民笑,就是定格土地深处的自信。

  采访结束,夜幕降临,在亮起的路灯中,我看到振兴的乡村跟着光明在奔跑。

稿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刘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