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化”背后藏着“灰色生态”

10.02.2015  03:59

    有报道说,2013年提出财产公开提案,主动公开财产状况,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范松青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但镁光灯熄灭时,范松青也无法“放轻松”,他说,“要说没有压力,总有或多或少,有形无形的压力。过去,同事之间很亲密、友好的关系,慢慢敬而远之。他们怕受到我的影响,盯着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财产公示这个问题,已是老生常谈,但谈来谈去,岁月流转,人员更替,地方落实即使稳中有序,也鲜有以身作则带头公示之人。一方面是要求透明、呼声日高,而另一方面则是口号响亮却底气不足,于是官员财产公示也就在你推我让与敷衍塞责中陷入了焦灼状态。不过看了这则新闻,小马飞刀想起另外一个词:官场文化。前不久公布的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反馈情况中,“山头主义”“小圈子”、架“天线”、搞“勾兑”……这些词汇出现在巡视组对广西、河北、四川等地的巡视反馈中,形象勾勒出一些地方官场的“灰色生态”。就拿“圈子”来说,有人如此评价:进了官场不进圈子就会一事无成,升官提职没你的份,排挤打压是少不了的,想要置身“”外,无疑就是放弃了晋升、发展的机会。有人认为官场“圈子文化”是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人情关系的产物,不可避免,又无法遏制。“进了班子没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圈子没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这是在坊间流传较广的一句话,这种“圈子”的魔力可见一斑。无疑,一旦进入“”内,成为“圈子”中人,权力互动和经济利益便渗透其中,私事公办,公事私为,什么事都要讲究“自己人”“小兄弟”。更坏的影响是,一旦这种“圈子”形成,还会迫使、诱使一些人不得不放弃原则而加入这个“圈子”,成为利益既得者。往小里说这种“圈子”带坏了社会风气,往大里说这种“圈子”破坏了政治文明。举个例子,两年前,怕经常醉酒影响儿子的身体健康,浙江的一位母亲于是向省委组织部长求助,让身为公务员的儿子少参加酒局。这个目的倒是达到了,但令这位母亲没有想到的是,事后儿子说他受到了排挤和冷落,周围同事变得不敢接近他,以前跟他比较好的那些年龄大的同事,也都不愿意理他了。

    可以说,包括“圈子”在内的许多“官场文化”,不过是围绕“权力”而产生的一种病态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公权力行使得不透明。但是小马飞刀以为,这种合纵连横、攻守同盟之术,这种所谓的“官场秘籍”,根本靠不住。“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事并不少见。宋代欧阳修就说过,“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这话值得一些人好好琢磨琢磨。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