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拜把子到底想干吗

28.12.2015  03:23

    有报道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有个官员叫林负功,其在担任县公安局政委期间,与个别县领导、科级干部结拜为“兄弟”,每年8月18日定期组织“兄弟”聚会,并在公安局内部培植心腹,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和“一言堂”。县公安局甚至出现了“政委说了算”的现象。龙岩市纪委近日通报,因违反政治纪律、廉洁纪律、收受礼金等问题,林负功被给予开除党籍和公职处分,其涉嫌犯罪问题已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官员们之所以努力搭建自己的小圈子,就是想用各自手中的权力合作,共同支撑起来的一个“保护伞”,不管是在横向还是纵向的领域里,都能有个照应。别的不说,就拿官场上的称呼方式来讲,不知从何时起,互称“同志”的人越来越少,一些脱胎于江湖绿林,裹挟着浓厚封建陋习的“老板”、“总管”、“大哥”等庸俗化的称呼开始流行。《南方周末》就曾报道说:对于基层的许多官员来说,“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是相互称呼时的惯例。称“老大”在基层会比较多,更江湖气一些。一般称“老板”的,至少是市委书记、市长这个级别的。不同的称呼俨然已经异化为一种“身份标签”乃至“等级标签”。这些“重口味”的称呼貌似充满浓浓的感情和真切的人情味,实则是划圈子、拉山头、立门户,隐藏着深刻的危机。换句话说,官员为什么会被下属称呼为“老大”与“老板”?穷根究底,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权力以及对公共资源的支配能力。过度集中的权力和社会支配能力,衍生出江湖式称谓实在不足为奇。同样的,伴随着领导与下属内在关系的扭曲,一个单位内整体的庸俗乃至违纪违法风气也就无法避免。

    小马飞刀以为,中国社会大体上还是一个人情社会,挟所谓侠客之义行走天下的江湖风气,也因此很容易就找到生存土壤。特别是这个挟“”之人,一旦是个官员,更会让人觉得官场人物的草根本色,自然生出一份亲切感,自然,随之而来的利益往来也仅限于兄弟情、弟兄义,用职权所做利益斡旋得之钱财,也只是“为朋友排忧解难得的钱”。渐渐地,一个个小集团、小团体、小圈子和“灰色生态链”就这样形成。官场腐败的现实已经告诉人们,某些权力蜕变下的权力寻租,早已把公权力当成了私有财产。从“一言堂”的权力专横,到贪得无厌的贪污腐化,既参照了“老板”的个人权力,也模仿着“老大”的江湖规矩。如果说还有所不同,那就是在“参照”和“模仿”中,既无需私营老板的风险担当,也不顾帮会“老大”的江湖义气,贪官的落马轨迹大致如此。

    “朋党兴,政事乱”,这样的教训太多太多,绝不应该再次出现。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