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脱贫菌途”:深山“种菌人”错季生产拓销路

28.03.2020  04:10

  中新网兰州3月27日电 (闫姣 艾庆龙)三月下旬,在甘肃陇南市昌县的大山深处,“”三两配合忙碌在食用菌产业链上。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景象不同,农民在干净明亮的厂房内,操作着现代化育菌设备,生产“错季菌”以拓展销路,谋增收脱贫。

  日前,中新网记者前往宕昌种菌基地,一探山里居民“脱贫菌途”故事,并记录深山的现代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

  “90后”李海燕是该县哈达铺镇各居村人,也是“种菌链”上的“拣菌人”,负责捡起传送带上的菌棒,一一罗列在运菌车上,摆放整齐。“虽然工作一天需弯腰、起身数百次,回到家腰酸背痛,但想到每月有3500元的工资,可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就觉得累而踏实。”她说,生活有保障,干活就更有动力。

  各居村苏小俊是一名“运菌人”。“80后”苏小俊过去背井离乡,在深圳一家电子厂上班。收入虽可观,但花销也大,且远离家乡。逢年过节无法与亲人围坐,令他时常有一种“独在异乡”的漂泊感。

  和很多返乡者一样,最初,苏小俊也想借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家门口”创业谋生。无奈受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限制,这一想法未能实现。去年,哈达铺下罗村成立宕昌县兴宕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并试投产,距离苏小俊所在村子不远,他应聘成为该公司一名“运菌人”,可以挣钱顾家“两不误”。

  苏小俊的工作是将装满菌棒的运菌架,从养菌车间送到运菌车间,5分钟送一趟,每天能送100趟左右。他每月能挣3600元,工作稳定,离家近。他说,妻子在装袋车间上班,夫妻二人一同上下班,回家后一起干家务,分享在车间的趣事或难事,感觉十分温馨。

  将运菌车的叉子插入两个摞起的菌架缝隙之间,稳定后抬起菌架,最后缓缓将顶层菌架移出……操作看似简单,但苏小俊坦言,有时两菌架之间缝隙只有一手掌厚,工作之始,常因不熟练而压烂菌棒,“后来熟练了,也就越干越顺了”。

  宕昌兴宕菌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苏小强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公司是宕昌食用菌标准化、全链条生产的产业扶贫示范性龙头企业,以食用菌加工生产和种植为主,“宕昌地处深山,气候和天气影响,正好和南方生产食用菌的季节错开,上市后能卖一个好价钱”。

  拌料、装袋、拉运……记者在现场看到,生产链上的各个“种菌人”各司其职忙碌着。在运菌车间,一辆来自宕昌沙湾镇的货车上,工人正协作将菌棒装车。企业办公室内,还有来自甘肃临夏州东乡县一合作社的负责人,专程来取“致富经”。

  苏小强称,企业依托“宕昌模式”,整合了产业扶贫到户资金,生产的食用菌棒,均以成本价提供给县里村办合作社和贫困户。2019年,为宕昌县11个乡镇的13个村办合作社提供菌棒105万棒。今年,共吸纳12个易地扶贫搬迁村后续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入股600万元,为3个乡镇的94户贫困户托管8万余袋食用菌棒。

  “企业通过以资金入股、托管、务工、技能培训等形式,以及统一收购、销售村办合作社和贫困户生产的食用菌,来解决未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及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众的增收问题。”苏小强说。

  宕昌是甘肃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县份之一。扶贫之前的1985年,该县农村贫困面高达75.8%,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59元。到2019年底,该县还剩贫困村35个、贫困人口0.72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8.8元。(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