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稳定性连续性
上半年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稳中有进,表现在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优化,新的增长点加快孕育
如何看待上半年的经济走势?用电量和货运量增速为何与工业增加值出现反差?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会出现变化?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上半年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李朴民说,“稳”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增速稳。上半年GDP增长7%,与全年的预期目标一致,而且一、二季度这两个季度的增速都是7%,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二是消费稳。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0.5%;三是物价稳。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总体呈现温和上涨态势;四是就业稳。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五是农业稳。全国夏粮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447万吨,增长3.3%;六是收入稳。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6%,继续快于GDP增速。
针对“好”和“进”,李朴民认为,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优化,新的增长点加快孕育,新的增长动力加快形成。
在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一些经济指标从二季度以来逐月企稳回升。例如,6月份的PMI达到了50.2%,连续4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加快,4月份增长5.9%,5月份增长6.1%,6月份增长6.8%。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市场需求较弱、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工业生产和价格仍比较低迷,一些领域的风险隐患也需要高度重视。”李朴民补充说。
用电量货运量为何下降
用电量货运量下降而工业增加值增长,是工业内部增长结构变化的结果,也反映出经济运行的新特点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而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0.4%,增速同比回落了4.6个百分点。衡量经济的几个重要指标如用电量和货运量增速均不同程度回落,但是工业增加值仍保持一定的增长,部分经济指标之间出现较大反差,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李云卿表示,实物量指标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工业用电量下降而工业增加值增长,是工业内部增长结构变化的结果,也反映出经济运行的新特点,需要科学地看待。
从工业和生产用电的结构来看,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整个工业用电量的62.3%,但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28.4%。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同比回落了1.7个百分点,合计拉低了整个工业增加值增速0.7个百分点。但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同比下降了0.9%,同比减少用电105亿千瓦时。
与此同时,上半年,全部工业用电量同比仅减少了78.4亿千瓦时,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减少量是全部工业用电减少量的1.34倍,拉低工业用电增速0.6个百分点,超过了全部工业用电0.4%的降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工业用电量在下降,但是工业增加值还保持一定增长。”李云卿说。
对于货运量,李云卿指出,上半年全社会货运量还保持了比较好的增长,主要是铁路货运量下降比较多。铁路货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煤炭、冶炼物资等大宗货物运量下降较多。这些大宗货物运量与火力发电和钢铁生产紧密相关。
目前,电力供应并不紧张,加上来水比较充足、水电出力较多,减少了火力发电对电煤的需求,导致煤炭运输需求明显回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导致了铁矿石与钢铁产品等冶炼物资运输下降。李云卿认为,这两个行业运量占比高,其他品类即使增长较快也难以弥补;但这两个行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相对较低,所以对工业增长乃至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很大。
保持和促进政策加力势头
下半年调控将注重释放有效需求,更好地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依靠创新来驱动发展,注重改革措施的落地见效
上半年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策加力,下半年要继续保持和促进这个势头,很大程度上也将受到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
“总体上来看,国民经济运行还是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结构调整在积极推进,活力动力在进一步增强,这充分说明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是适宜得当的。这种情况下,下半年还是应该保持一个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副司长高杲表示。
具体到下半年的工作着力点,将主要把握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释放有效需求。以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促进传统引擎的升级,进一步充实重大投资工程包和消费工程,继续在一些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以及现实需求大、投资消费有机结合的领域加大投入,发挥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作用。
第二,注重更好地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进一步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第三,注重依靠创新来驱动发展,加快改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加快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的有序转移和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扎实推动三大战略的实施,着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第四,注重改革措施的落地见效。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力度,继续推出一批重大的改革举措,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充分调动地方、部门和广大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释放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