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管理机制让公益性岗位更好服务社会

18.12.2015  06:21

    徐晓兵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需求和政府相关政策的落实,公益性岗位越来越多出现在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各个角落。在各个社区,这些公益性岗位的工作者在社区平台、社区服务、机关事务、公共治安和维护稳定等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在平凡的工作中用心服务百姓,同时也传递着文明。虽然因为薪酬低、工作量大等问题,他们也迷茫过、困惑过,甚至退缩过,但是更多的时候想到群众对自己的信任,想到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他们还是选择了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坚守和奉献。(相关报道见12月16日《兰州日报》六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首先要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而公益性岗位就是各级政府为扩大就业,尤其是安置“4050”人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而实行的就业援助政策。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目前已有超过2万人在公益性岗位上诚信获得就业,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已成为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

    不断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和财政投入,拓宽公益性岗位设置领域,不仅大大缓解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将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行了有效转换和分解,而且公益性岗位在优化城市环境、提升社区服务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绩毋庸置疑,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公益性岗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公益性岗位界定比较模糊。虽然政策上对公益性岗位作出了界定,但都比较笼统模糊,同样的岗位,有的将其纳入公益性岗位,有的又将其纳入机关事业单位临聘人员。同时,当前公共服务需求正在不断增多和不断细化、专业化,对新增服务项目和岗位是否该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等问题都需要管理部门予以更加明确的界定。

    其次,岗位政策优势有待扩大发挥。目前,公益性岗位设置还存在范围偏窄,就业数量有限,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等情况,造成申报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积极性不高。加之有关部门对公益性岗位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就业困难群体对相关政策及具体内容了解较少,公益性岗位的政策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对已在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缺乏有效的培训教育机制,造成就业人员自身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对接,既浪费了有限的就业资金,又影响了就业人员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后是日常管理缺乏完善机制。由于公益性岗位是政府以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目的而开发的,经费也由政府承担,在有些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眼中,这成为了一种另类“铁饭碗”。面对街道、社区的日常管理,少数人置若罔闻,或消极怠工、马虎应付,损坏基层政府的权威,也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由于缺乏完善有效的考评管理机制,公益性岗位管理成为基层政府工作的一大难题。

    随着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队伍的逐步扩大,如何进一步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消除管理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已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对公益性岗位进行统筹规划。统筹岗位开发,统筹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统一人员管理办法,避免各单位、各社区自行其事。其次要加大公益性岗位资金投入,提高就业人员待遇水平,明确待遇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做到同工同酬,公平对待。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要完善管理机制,规范考核奖惩,规范日常管理,加强技能培训,建立“能进能出、渐进渐出,岗位相对固定、人员合理流动”的动态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