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完善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应急救护服务效能

07.01.2018  19:12

    原标题:完善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应急救护服务效能

    近年来,兰州市已基本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应急救护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多,公共应急救护资源缺口越来越大。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张鸿俊提出了《关于提高兰州市公共应急救护服务效能的建议》。

    张鸿俊说,三方面因素阻碍了我市公共应急救护服务效能。首先,公共应急救护力量投送能力降低。兰州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突出,影响了城市应急救治车辆(120救护车)通行,会出现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已错过最佳抢救时间的情况。其次,社区应急救助能力匮乏。心血管疾病在应急救护病症中占绝大多数份额,而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心源性猝死(SCD)的最佳抢救时间和方式是事件发生后3-5分钟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和除颤,如果发病后10分钟内仍得不到有效抢救就会死亡,抢救成功率不到1%,因此在社区建立应急救助力量刻不容缓。第三,公共应急救护资源分配欠合理。目前,一部分救护车辆被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有困难的病患用于就医、转院和出院,有限的急救资源利用不尽合理,影响到真正需要靠急救车抢救生命的患者。

    围绕健全医疗救护体系,合理分配救护资源,张鸿俊提出了以下建议——

    兰州市有关部门应借鉴以色列红大卫盾会灵活多样的医疗急救模式,设计和定制一批专用医用摩托车(以下简称“摩托120”),并同样享受优先通行原则。120接案后可根据患者病情或所处位置,指令摩托120和机动车同时出行。摩托120借助车身小,机动性强的特点,实现医务人员和少量急需药品的快速投送,赢得大部分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待120救护车抵达后,再转至相应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摩托120的投入使用,将以较小的投入成本,有效地缓解因交通拥堵导致的急救力量和药品设备无法送达的困境,使患者第一时间得到快速医疗救治。

    通过招募社区急救志愿者,建立相应的专业培训和准入制度,在3-5年内培养一批合格的志愿者,并由120统一调配,整体提高兰州市应急救助体系的响应速度。还可通过志愿者,向大众普及公共急救基本知识,更大范围地扩大心血管疾病等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筛查与干预的广度、深度。

    近年来,由于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选择呼叫120救护车前去就医、转院和出院的情况日渐增多。所以有关部门应当在120医疗急救站点中专门配备几辆医护用车,从而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有困难的病患就医、转院、出院等。同时,此类车辆车身颜色应与现行120救护车有所区别,车中的配置也可相应降低,逐步达到合理利用急救资源的目的。(记者王晨旭)

( 编辑:王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