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我当先——定西安定区高峰乡鸿瑞家庭农场发展助推扶贫工作扫描
原标题:扶贫路上我当先——安定区高峰乡鸿瑞家庭农场发展助推扶贫工作扫描
驱车来到位于安定区高峰乡贡马村的鸿瑞家庭农场,负责人陈月兰正在给村庄里搞牛羊饲养的农户现场讲解玉米秸秆青贮技术,讲到关键处,还进行现场演示,让同村养殖户掌握养殖青贮饲草技术。
“青贮饲草就是好,喂养牛羊肥又壮,育得羊儿出栏早,卖上高价喜洋洋。”陈月兰编了一段顺口溜,诙谐地说出来,引得大伙儿开怀大笑。
陈月兰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不甘于贫困的她黄土地里刨“金”,调整结构发展经济作物,承包的28亩耕地种植洋芋10多亩,年收益上万元,尝到甜头的她和家人便租种邻居家耕地,年种植马铃薯30多亩,年收益四五万元。她因此成为远近响当当的“洋芋状元”“洋芋明星”。2010年,她因在马铃薯种植方面的突出贡献,被甘肃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搞种植的同时,她没有遗忘养殖业,养牛1头,饲养羊10多只,年养殖收入上万元。
如今陈月兰由“洋芋状元”“洋芋明星”转变为养殖大户,养殖明星,谈及原由,陈月兰讲述得有条有理,“种洋芋耗费体力,人力单薄的家庭根本难以坚持下去,还受干旱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大,投入多,见效慢。养羊很轻松,耗费体力少,投入小,见效快,增值空间大。”
促成陈月兰内心深处发生根本转变的是安定区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的实践行动。陈月兰看到当时村庄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种地的大多以妇女、老人为主,由于劳力少,土地撂荒严重,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都觉着可惜,就是无可奈何。“土地闲置着、荒芜着,太可惜了,为何不种上牧草搞养殖呢?”望着那么多荒芜的土地,陈月兰有了新想法。
她是付诸实际的人,有了思路,就付诸行动。2012年,陈月兰转型建圈舍搞养殖,购买了60多只基础母羊,可规模养殖举步维艰。“搞啥都要讲科学,因为沿用老经验、采用老办法养殖,没有收入不说,还倒搭了很多。”陈月兰讲述着曾经的养殖遭遇,“技术培训帮了我的大忙!要不是区乡养殖专家多次上门指导、培训,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情况了。”2014年,她流转土地150亩,种植燕麦、甜高粱等一年生草45亩,种紫花苜蓿50多亩,当年养殖场养羊纯收入8万多元,今年纯收入将达到10多万。
当初是她带大伙儿搞马铃薯种植的,人们因此依托种植业年收入二三万元,苦没少下,钱没少赚。大伙儿望着陈月兰转型种草搞养殖,思路也跟着变化了。如今,在陈月兰和村班子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该村干部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村建设,贡马村全村200多户农户中,养羊户达到了80%,规模养殖户40多户,存栏羊2000只以上,全村种植紫花苜蓿、红豆草、地膜玉米等饲草2300多亩。
“全村还有少部分贫困群众因缺少现钱没办法搞养殖,有好多养殖户缺少技术养殖收入低,甚至出现倒搭成本的情况,大部分养殖户饲养的羊销售不出去,我是村主任,要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他们一道脱贫致富。”陈月兰讲述着内心的真实想法,讲述着她一年来的帮扶举措,“投母还羔,投一还一;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代销羊只”,寥寥数语饱含着陈月兰“同吃一泉水,同是家乡人”的家乡情结。
高峰乡麻地湾村1社的汪金荣,近两年来养殖的羊由于市场销售处于低迷期,卖不上好价钱,上门来收购羊的二道贩子压级压价,市场销售又卖不上高价钱,陈月兰采取代销的办法,去年销售3只羊,收入1700元,比当地市场多卖200多元。汪金荣今年将出栏10只左右,继续让陈月兰代销。“人家代销出售羊,只收个运输费,远销到临夏市场,一只羊多收人50至上百元。”汪金荣喜滋滋地说,“公平心,心公平,陈月兰为咱老百姓代销羊没少操心,是为咱老百姓办好事的人。”老汪道出了人们共同的感激之情。
注册了家庭农场,购置大型农机具,组建贡马村农机服务队,陈月兰的一系列行动都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比市场价低10元/亩的价格提供旋耕、深松、覆膜服务,年旋耕土地4000多亩、覆膜3000多亩、采挖洋芋2000多亩,让当地群众享受机械化作业服务带来的好处。
“通过一户带十户,户带组,组带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及早脱贫致富。”步入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陈月兰有了新想法,要种好草,搞好养殖,为周边群众提供优质良种,让大伙儿走上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现代生态之路,携手同心奔走增收脱贫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