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奏响多元产业富民曲
马铃薯市场交易红火、养殖场牛羊成群、生产线忙个不停……初冬时节的定西市安定区,一幕幕充满希望的场景,彰显多元富民产业为精准扶贫增添的新活力。
打造草畜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走进安定区白碌乡盛鑫畜草加工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青贮饲草料,公司负责人卢兆祥告诉记者:“今年公司流转土地3168亩,收获紫花苜蓿1000多吨,收益可达100万元左右。”
“今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白碌乡组织成立了永盛农机专业服务队,专门负责牧草的收割和加工,这样下来既减少了用工成本,又增加了种植效益。”卢兆祥说。
“要不是农机化作业,我的100多亩苜蓿草靠人力收割太辛苦,政府的确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白碌乡复兴村村民杜福乾感慨地说,“今年的苜蓿长势好,价格高,预计到年底我家草畜产业收入3万元不在话下。”
据白碌乡乡长段永权介绍,近年来,白碌乡按照“种草—改圈—养畜—肥田—增收”的发展模式,注重产业化布局,积极引进特色养殖,推行大户带动、使全乡草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乡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5万亩,建成养羊专业村3个、养殖场7个,预计今年人均草畜产业收益3000元左右。
除白碌乡外,在高峰、李家堡、宁远等安定区的南部片区乡镇,还通过种植燕麦草、红豆草、甜高粱等优质牧草探寻脱贫之路,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效提高了优质牧草种植和加工转化程度,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天然草场118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428.1万头(只),出栏量达191.2万头(只),畜牧业增加值3.82亿元,人均牧业收入1210元。
壮大马铃薯产业做深度“文章”
时下,在安定区的城乡道路上,一辆辆满载着马铃薯的农用车辆来来回回,各销售市场交易红火。
在葛家岔镇北坪村秋覆膜示范点,连片的地膜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高尚杰高兴地说:“去年我家种了10亩黑膜洋芋,虽然今年遇上了大旱天气,但是相比其他没有覆膜的收成要高一半多。”
作为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多年来,安定区坚持走种薯产业化发展路子,今年安定区还启动实施了户均“一亩种子田”工程。鲁家沟镇村民范志林说:“今年我家种了10亩新大坪原种,收入近万元,还种了一亩原原种,解决了我每年到处寻找籽种的老大难题。”
安定区积极推广“黑色全膜覆盖+脱毒种薯+配方施肥+机械耕作+专业化防治”的标准化种植模式,自2008年以来,安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百万吨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主产县区中位列第一。今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20.28万亩,其中全黑膜马铃薯面积80万亩。
在推进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大局中,安定区抢占先机,着力在马铃薯主食化加工上下工夫。目前,全区共建成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10家,拥有生产线22条,马铃薯精深加工能力达34.6万吨,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为主,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同时,还形成了以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为龙头、以集中产区大乡镇78个马铃薯市场为骨干、以304个定点收购网点为辐射的三级市场体系,鲜薯年交易量达68万吨。
培育劳务产业敲开“致富门”
近日,记者来到鲁家沟镇南川村枸杞种植基地,只见整片的枸杞树长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红彤彤的枸杞缀满枝头。正在采摘枸杞的村民李桂花告诉记者:“我一天能摘枸杞70斤左右,40天我挣了近3000元,比自己种地还要强。”
李桂花是村里的贫困户,她一边要照顾多病的丈夫,一边耕作自家几亩薄田维生,生活过得捉襟见肘。
“村里的450亩枸杞基地每年可解决200人在家门口就业。”村委会主任张文碧说,针对贫困户的实际,由合作社牵头负责,村委会监督,优先考虑贫困户就地实现创收。
今年来,安定区顺应“互联网+”的时代潮流,组建了电子商务发展服务中心,建成占地180亩的电子商务创业园。“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25家,带动当地300余人实现就业。”区电子商务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国强介绍说。
家住巉口镇的秦亚军原本在北京一家电商企业工作,精准扶贫政策激起了他回乡创业的梦想。今年7月,他注册甘肃微尚新媒体网络发展公司并成功入驻产业园,公司今年初步解决了当地10名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按照“精准培训—精准输转—回乡创业—带动发展”的路子,安定区最大限度增加就业岗位,释放劳务产业的倍增效应。目前,全区累计培训劳动力3.6万人次,输转劳动力10.2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5.81亿元,有效地加快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记者王雨 通讯员徐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