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保水土保生态就是保发展

07.06.2016  23:26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煮一锅”“住土窑、吃救济粮、穿黄衣裳”……这曾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这片贫瘠土地的真实写照。穷则思变,区委、区政府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一项战略性举措,立志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安定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历经艰辛探索、综合治理、创新提升三个阶段,从最初为填饱肚子,向脱贫致富谋发展、过有质量的日子转变。199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水保立区”的发展战略。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为平台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成为安定区的发展路子。
      退耕还林、还草不仅使山上树增多,治理了水土流失,还将劳动力从耕种中解放出来。现在各家种地、养牛羊、外出打工,生产结构得到转变。为不让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吃亏,区政府八年内按规定补偿给农户或钱或粮。“2003年我在村里带头把山上700亩的耕地种上树和草。现在家里有些川地,可以种苞谷、洋芋,还养了羊,山上的苜蓿就是草料,有剩余的还能往外卖。儿子、媳妇也能打打工,赚个钱。去年,一个人能有4800块钱的剩余。”巉口镇赵家铺子村村支书张万银对记者说。村里其他人看到书记家的变化,便纷纷效仿。村民张继诚现在家里养着八头牛、六只羊,院子里堆满草料,新挖的大坑收拾好就能储存草料。
      “山上的树都是我们一棵棵种上去的,每座山都挖过,每年区财政整合1000万元资金用在栽树上。树栽在反坡台上,第一年浇100斤水,要浇透了,第二年、第三年也要定期浇水。栽的树就像自己养的孩子一样珍惜,禁止上山放牧。在易发生山火的时节,加大检查力度,防止发生火灾。”区委书记赵众炜说。种上的树第一年要保证百分之百的成活率,第二年要达到98%,第三年达到95%,还要不断补栽。树种也不单是一种,有松树、柏树、山毛桃、柠条等等,逐步把各种树种种上去,使树种成分稳定下来。到目前为止,全区造林136.7万亩,种草留床面积56.9万亩,兴修梯田17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5.1%,林草覆盖率达到35.5%,坡耕地治理程度达到86%。
      在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的基础上,该地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区域经济总量明显壮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的目标定位,按照“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思路,实现马铃薯产业转型增效发展。畜草产业内生循环发展,依托退耕还林苜蓿和秸秆草业资源,以草定畜、以畜促草、草畜并进。劳务业围绕打造“安定技工”劳务品牌,全区年输出劳动力稳定在11万人次。
      与1982年相比增长131倍,全区生产总值达到70.21亿元。安定区的今昔之变,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成功范例。

                                                                                                                    (全文来源于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