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安定区:一个“平安区”的农村社会治理样本

13.08.2015  17:24

  原标题:一个“平安区”的农村社会治理样本

  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立足实际,为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平安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安定区曾获得“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并被省综治委表彰命名为“平安区”,全区综治工作连续多年得到定西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分类式”管理

  全员参与社会治理

  把乡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发挥好各级干部的组织领导作用,促使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是安定区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迈出的第一步。

  “依托基层组织体系,将全区农村乡镇划分为2754个网格,将2770名乡镇干部和1022名村干部靠实到网格,由他们分别担任基础信息采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会治安联防员、治安问题管理员、安全隐患排查员、重点工作联络员、群众事务代办员、平安建设宣传员等‘八员’,全员参与社会治理。”安定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梁成介绍说。

  与此同时,全区以广大群众为主体,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纽带,由乡村干部组织,推荐选举5468名群众威望高、致富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乡村能人、热心人、村社干部、党员、协会负责人等担任“互助组”组长。各互助组通过自愿联合、抱团发展,全员参与农村社会治理。

  “目前,全区共有‘劝和组’2415个,每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起,75%以上的矛盾纠纷是通过他们化解的。”梁成介绍道。

   “科学化”运作

   凝聚干群互动参与合力

  按照“基础信息联享、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安全隐患联查、重点工作联动、群众事务联办、基层平安联创”的模式,积极创新载体,广泛开展“互助八联”活动,凝聚起干部群众互动参与社会治理的合力。同时,依托综治信息平台、电子民生平台等,采用电话、短信、飞信、便民QQ群、微信等信息化方式,推动乡村干部及群众互动参与社会治理。

  此外,乡村干部组织引导村社、互助组通过村民议事、民主评议、民情恳谈、技术推广、产销对接、民俗文化等活动,推动乡村干部、广大群众互动参与社会治理。

  “协同化”推进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

  安定区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作为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实行社会参与,齐抓共管,不断完善区、乡、村、社四级调解组织,以综治维稳中心为平台,整合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信访、民政等方面的工作力量和社会资源,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劝和组”的作用,及时把问题解决在当地。

  通过警务进社区、法官进社区、检察官进社区、法律七进、“双联”行动等活动,积极动员政法干警和“双联”干部参与矛盾纠纷的预防化解工作。同时,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律师、司法人员等第三方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集中接访活动,形成了矛盾纠纷联调的良好局面。

  “优质化”服务

  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双联”行动,针对农村“空心化”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生产生活不便的实际,各乡镇以民事代办制度为抓手,推行群众事务联办。从群众的具体需求出发,把产业发展、扶贫开发、卫生医疗、低保救助、计划生育、信用贷款、平安法治、民事调解等项目统一纳入民事代办事项,由乡村干部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零距离服务。

  “我们还采取快捷高效‘马上办’、热情服务‘领着办’、履行职责‘代着办’、创造条件‘流动办’等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创新服务载体,解决群众困难。全区共确定民事代办点306个、民事代办员2230名,每年为群众办理各类民生事项3万多件,全区90%以上的民生事务都能在村一级办理,大大降低了办事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梁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