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部编年体史诗”

23.03.2015  22:01

本版图片均为《河西走廊》剧照

    兰州晚报讯(记者马文艳)3月20日下午,由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主办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学术研讨会在兰成功举办。来自省内高校、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及西北师大传媒学院师生等百余人,就该片的成败得失展开热烈讨论。《河西走廊》总撰稿邓建永、总统筹孔丽丽也专程从北京赶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用制片人李东珅的话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河西走廊》是一部编年体史诗。

    A

    现象《河西走廊》热播引热议

    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内地通向西北的天然通道,也是公认的丝绸之路“黄金地段”。提及“河西走廊”这四个字,总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不仅仅因为一路都是延绵千里的戈壁,更由于这里积淀了几千年来太多的历史,有太多的故事与遗落的文明。3月初,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经央视及凤凰网播出,掀起观赏热潮的同时,在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中引发了关于纪录片的定位、创作方式等相关问题的热烈探讨,就连平民百姓也津津乐道地以此为热门话题。而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君玲更是惊喜地发现,现在的学生都爱看纪录片《河西走廊》。

    据了解,12集纪录片《河西走廊》每集50分钟。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围绕“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的主题,以位于中国西部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的主要干道——河西走廊为讲述对象,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角度,全方位呈现了从汉代至今约两千年的时间里,河西走廊及其连接的中国西部的历史,及其在中国历史及文化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重现了河西走廊的恢宏历史,体制宏大,构思精密,震撼人心。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克恭在发言中说,《河西走廊》用历史地理渐进式的方法来解读丝绸之路,能让观者获得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受和眼光,能够引发人们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对于今后甘肃的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发展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也有专家这样评价:纪录片《河西走廊》是让外界了解甘肃的一种全新形式,片中通过人物的表演再现历史,是表演进入纪录片的成功案例。

    应该说,站在宣传甘肃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视角而言,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

    B

    主创河西走廊本身就是一部史诗

    作为首部全面反映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变迁的纪录片,《河西走廊》的横空出世,可以说是对千年古道河西走廊历史和现实的一次规模空前的关照。无怪乎制片人李东珅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河西走廊》是一部编年体史诗。

    研讨会上,《河西走廊》总撰稿邓建永站在主创人员的角度,在谈及这部纪录片的创意、制作等过程时坦言:一开始我们就给自己设了一个目标,就是想做一个史诗,一部真正的恢宏史诗。我们也是一直沿着这样一个方式在努力。做这部片子中间也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我们最幸运的是,河西走廊本身的确就是一部史诗。

    对于这部纪录片所取得的成功,邓建永将其归结为:也可能是我们的命好!在我们播出这部纪录片的2015年,所有的天时地利人和,都那么恰如其分地出现在了一个绽放的时间。

    作为《河西走廊》总撰稿人,邓建永说他最喜欢自己为这部片子开篇写的一小段解说词:弹指间沧海桑田,一刹那转身千年!“前两天我看片子的时候,还蛮骄傲的。我想说的是,我们正在经历着我们的历史,正创造着属于我们的骄傲。河西走廊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造就了很多优秀的、杰出的人。我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好运气,用一句流行的网络语就是,且行且珍惜!

    学者观点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彭岚嘉:这是一部内蕴深厚、艺术精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历史文化纪录片。它在国际化的视野下,全景式地展现了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与传媒学院院长杨晓峰:片子的文字稿本非常优秀,生动地诠释了纪录片创作稿本制胜的这一业界共识,对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方面一些积极的启示。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俭云:河西走廊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条通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黄金地段,甘肃人应该增强信心,紧密筹划,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纪录片《河西走廊》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窗口和契机。

    著名学者、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李并成:河西走廊不仅保存了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艺术文化的长廊。从战略安全的角度讲,在未来能源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委党校教授杨光祖:《河西走廊》是一个有宏大抱负的纪录片。主创人员想通过《河西走廊》讲述中国历史,讲述丝绸之路史,讲述一个伟大帝国的辉煌历史,因此经常突破“中国”,而讲述“世界”历史。这部片子影视性、虚拟性、客观性、娱乐性很强,是一部面向大众的纪录片,很有大众文化的特色。

    河西学院传播学院院长王玉民:《河西走廊》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纪录片,它用电影化的手段再现了历史场景,用电影的方式讲故事。解说词简明、通俗、流畅;画面美轮美奂,精心雕琢,把厚重的河西历史文化呈现了出来。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王元忠:《河西走廊》不仅从全国甚至全球的话语中心地带将甘肃自己的话语权找了回来,而且开始重新发现和叙述甘肃,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开拓。

    甘肃省广电总台总编室副主任王安则: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它具有文献性和史料性的价值,真实是纪录片的魂,它必须拒绝与排斥艺术化的想象和表达,即使需要艺术表达也要与历史事实吻合。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杨华:《河西走廊》更多地强调一种再创造,是一个文化表征的奇观。它达到了重新阐释河西走廊的作用。“河西走廊的模式”可能恰好是让表演进入纪录片的成功的、里程碑式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