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苹果映红富民路

29.09.2014  14:37

金秋,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笔者走进宁县盘克、新庄、湘乐等乡镇,道路两旁的苹果园直扑眼帘。阳光照耀下,如孩子笑脸般鲜艳甜嫩的红“富士”苹果缀满枝头,芬芳的果香飘溢四野。挎着篮子、拉着车子的果农们在园子里来回穿梭,处处洋溢着一片丰收气象。

宁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产业常抓不懈。全县今年9.10万亩挂果苹果园预计可为群众带来5亿元的经济收入。

打响品牌战

在盘克镇杏洼村,笔者看到果农胡元宁一家正邀请亲朋邻居帮忙摘除果袋。看着满园缀满枝头的苹果,胡元宁高兴得合不拢嘴:“去年我11亩苹果以每斤5块的价格卖了,共收入21万元。今年苹果产量好,果价也比去年高了,加上我们镇苹果‘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定,收入25万元不成问题。

为了促进苹果产业优化升级,宁县在苹果国家绿色认证的基础上,实施了品牌创建和宣传营销工程。在瓦斜、湘乐、盘克三乡镇建设出口苹果安全示范区2.56万亩,在庆新果业公司新增处理能力达2万吨的出口包装车间和商品化生产处理线各一处。让宁县苹果全面走出国门。全县从今年元月开始,以铁路电视台“列车旅途天气”栏目为平台,在全国所有181次列车播放庆阳苹果宣传片31.4万次。“庆阳苹果”商品包装箱庆新果业公司目前已经完成版面设计,使用率达总贮量的30%以上。全县对在省外设立营销窗口且销售额在200吨以上的,每个点补助开办费5万元。

高唱科技歌

在中村镇宫宝元家的果园,看到红艳艳的苹果像小灯笼似的挂满枝头。在园子里观察苹果着色情况的宫宝元说兴冲冲地说:“我这12亩园子去年摘了7万多斤苹果,卖了21万元。今年苹果长势好,果价也不错的,估计收入不会比去年差。”宫宝元十分重视苹果树生产管理知识学习。他积极主动地参加市、县、镇举办的果树培训班20余次,赴山东、陕西、天水、静宁、庄浪等地参观学习,虚心向专家请教。为促进果树生长,他养猪40头积肥,为提高果树坐果率,他饲养蜜蜂5箱。每年早春,他对果园内不同品种合理剪枝,按无公害操作标准,大量施用腐熟农家肥,应用低残留农药及时防治病虫害。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他家出产的苹果口感好。

为提升果品质量,宁县狠抓果农素质提升和科技支撑工程。先后聘请美国、以色列、荷兰、日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农大、省果树所、市苹果产业体系专家来宁县开展指导和科研活动,聘任农民技术员160名,组织外出参观35次,办各类培训班65期次,印发《庆阳苹果标准化管理技术手册》1.2万册,培训8100人(次)。新成立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个,筹办乡级果业协会2个,发展会员、社员1300多人(次),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苹果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同时聘请甘农大、陇东学院教授、陕西海升集团高级工程师、庆阳市苹果产业体系专家、县内工程技术人员15人,组建宁县苹果产业专家指导团,形成了面向全县果农开展全方位咨询服务体系。

弹奏增收曲

笔者来到全县苹果大镇新庄镇,看到村子里收购苹果的车辆来回穿梭,处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苹果香。

在方尚村采访时,正带领一家老小摘果子的果农尚元恒对笔者说:“我这个园子13亩大,今年苹果树全都挂果了,套袋15万只,预计苹果产量5万多斤,以现在市场价每斤3.5元计算,可收入18万多元。

为了进一步提高苹果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宁县县委、县政府全方位扶持苹果生产、销售的各个关键环节,不断加大对苹果产业开发扶持力度。对苹果栽植示范户资金短缺的,由政府担保优先落实“双联”贷款或妇女小额担保贷款5万元,并优先配建水窖、沼气池,扶持安装滴管、防雹网。县财政今年筹措1300万元用于苹果产业开发。今年继续设立50万元专项基金,奖励苹果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实施挂果果园管理工程,加强幼园管理和老果园改造工作,在米桥、中村、瓦斜、南义、湘乐、盘克、新庄等乡镇落实郁闭园改造示范园7处,改造面积4500亩。(通讯员 李纲陵 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