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孩子考公务员的大款是什么心态?
作者:张剑
两年多来,24岁的冯可因为公务员考试和父母斗智斗勇。为了不与父母发生正面冲突,她一边假装复习,一边干着自己的事。冯可的父亲经商,说起为什么坚持让女儿考公务员,冯先生直言家里不缺钱,但是缺个当官的,“我们屋头做啥子的都有,就是没得当官的,说出去是政府的人,都要有面子些。”(8月20日《重庆晨报》)
如果从正常的逻辑出发,父母要求孩子考公务员,不但不过分,反而是要求子女乐于服务、甘愿奉献的具体表现。因为和大多数职位一样,公务员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岗位名称,其工作目的仍旧是通过自己的点滴行动来为民众服务,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公务员的定位,早已超出了这个职位本应呈现的真实内涵,反倒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异化成了权力、面子以及官位的代名词。
从冯父“我们家就缺个当官的”、“是政府的人,说出去都要有面子些”这些话语来看,他对女儿考上公务员的期望,实际上也出自于自己对这个岗位的惯有理解,比如它象征着权力、代表着面子、喻示着办事中可能会享受到的种种方便。而在自己诸多条件又不能满足公务员的招聘要求时,他便不假思索地将这个想法强加给孩子,并希望预期中的公务员形象在孩子身上得到呈现。抛却冯父这一自私的想法是否合理不论,单就他只言片语中透露出的对公务员的偏差理解,我们也大可想象这样的公务员不可能干出多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来?
事实上,冯父对公务员有着这样的错位理解,其责任也不全在于他。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来自于公务员高薪、稳定、风险小、升职空间大的赤裸诱惑,另一方面还来自于公权部门在当下的诸多“恶示范”。一些公权人员,既可以利用手中职权搞权力寻租,还可以在官官相互的庇佑下、将自我权力无限放大;既可以把手中权力当成威权的象征,还可以将其异化成对抗民众的武器;它既是敛财之道,又是开启方便之门的不二捷径。而诸多经验还告诉他,这些凌驾于权力至上的公职人员,不但没有被查办,相反,还生活得很好。而面对着如此放肆且不被约束的权力,一些人想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进去分一杯羹,去体验一下公权至上的快感,便再正常不过了。
显然,在这一事件中,冯父对公务员的偏差理解是整个事件得以推动的原始因素,而这样的理解,固然和他自身的贪婪、奢望与不当诉求有关,但将所有的责任加诸于他却是极为错误的。因为这一乱象的形成,不仅缘于冯父的自我贪恋,更大程度上还缘于公权部门的恶劣示范。如果我们的公权部门能对手中的权力保留着一丝敬畏,他们对民众让渡的权力还留存着一份责任,那么,公务员这个名词,便不会如今日这般被广受关注。它所带来的附属效应,也不会让一个家庭的父亲规劝女儿放弃喜欢的工作,加入到这个本应尊严十足却屡被舆论诟病的队伍中来。(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