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偶像可不能只有明星哦!

23.10.2014  03:50

资料图片

    “困惑、痛心!”随着自己抛出一个问题,学生给出答案,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鲁老师无奈地摇了摇头。在上午的语文课上,针对学生的弱项——作文,她想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功底时,不经意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的偶像是谁?”让她想不到的是,一大串她记不住名字的韩国影星纷纷从学生们嘴中脱口而出。瞬间,课堂上追星气氛异常浓厚,学生们兴奋中带着激动。而当她问到,2012年诺贝尔文学得奖人是谁以及获奖作品是什么时,喧闹的教室立刻沉静下来。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各领域的突出贡献者知之不多,甚至全然不知,除了学习外,课余时间的兴趣点大多数只在自己感兴趣的世界里,或者追星或者在追星的道路上。追星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在增加,这种现象的确让人担忧。班主任鲁老师对此显然有些不满。

    七成学生有追星梦

    学生追星的现状如何?他们追星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究竟有多高?在记者发放的一份调查问卷中共计5个问题,分别是你的偶像是谁?你是怎样支持你喜爱的明星的?你觉得追星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影响吗?你对近几年科学、医学、文学、农业领域方面的专家知道几个?你希望自己成为科学家、警察、医生、作家还是明星?请说明理由。参与问卷的100名学生,有20名小学六年级学生,40名初中生,40名高中生。

    回收问卷共计96份,问卷结果显示,82%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而且偶像大部分是以韩国影星为主,小学生、初中生以韩国明星组合EXO为主,而高中生则侧重于金秀贤、金智贤、成龙、黄晓明、章子怡等。追星的方式有购买唱片、海报、杂志、使用代言产品等。至于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生们也承认,“父母管得严就会收敛,否则很难收心”。最后两个问题的问卷有些出乎意料,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学生对其他领域漠视的程度的确出乎我们的意料。对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学生们的了解十分贫乏,仅有10%的学生写出了袁隆平、钱学森、杨振宁、莫言四个人的名字,但对其成就却并不知晓。在这些人中,莫言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而学生们对莫言的获奖代表作品却并不知情,几乎无人看过他的作品。最后一道问卷结果也很有意思,在上述几个职业中,71%的学生都选择了愿意成为明星,科学家、作家、警察、医生的比例分别为12%、11%、4%、2%。之所以不愿意选择当警察、医生等,学生们的回答很现实,“风险大,有生命危险”。而阻止学生想当科学家的理由是,“没有毅力,付出太多回报少,缺乏恒心”。相对于这些理由,学生们选择明星的理由很直接,“收入高,风光、体面,被人追捧、有价值感”。

    女儿追星父母烦恼

    毛女士的女儿乐乐今年已经上八年级了,四年来女儿对“EXO”韩国明星组合的痴迷程度一直热情不减,家里书桌上堆放着有关“EXO”的杂志、照片以及12个人的星座吉祥物,这些都是女儿在学习之余借以放松和欣赏的“熊猫级藏品”。以至于这些比她的学习资料还要丰富,还要多,这也正是毛女士最生气的地方。“有一次,我女儿说,她只需要看这些偶像的牙齿和头发,根本不需要看脸,就能判断出是哪个人。听到这句话,我就知道她平时的心思都用到什么地方了。为此我还狠狠批评了她一顿,但根本没用,她追星的方法更加隐蔽了。”说起这些,毛女士十分烦恼。女儿从上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喜欢上这些组合,这些年为买与这些人相关的杂志、唱片等东西至少花了4000多元。去年,乐乐还跟妈妈闹着要去听演唱会,最后被妈妈制止住。成绩受影响也不小,从班上的前10名到现在的全年级300多名。

    为了让女儿转移目标,她和女儿一起观看《阿甘正传》、《勇敢的心》等电影,也整理出一些科学家以及一些知名人物为目标奋斗的故事,但女儿并不为此所动,并提出反驳,“现在谁稀罕这些,他们干一辈子能买得起北上广的一套房子吗?明星也许干一周就够了!我长大了也要当明星,过上像他们那样的生活,这有什么错吗?

    爸妈和女儿一起追星

    “校园追星族已经成各个学校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一味地堵截、反对,可能适得其反,倒不如采取变堵为疏的方法加以引导。在这个问题上,我现在的态度就是这样。”采访朱先生时,他的话着实让不少家长吃了一惊。

    朱先生是一所独立高中的数学老师,按理说,他在教育学生上应该有办法,可面对自己的女儿时,他同样无计可施。女儿看了《来自星星的你》后,每天说得最多的、想得最多的人就是金秀贤和金智贤。房间里,两个偶像的巨幅照片贴在墙上,女儿甚至在网上拍偶像的生活用品。除此之外,关于偶像的所有动向、发型、代言的产品及新闻,女儿都如数家珍。有一次,他给女儿买了几本中国当代几位知名作家的书籍,可女儿半年都没翻动过一页,而与金秀贤相关的杂志却翻了无数遍。和大多数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一样,处在叛逆期的女儿听不进任何劝告,反而很排斥。为此,夫妻俩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和女儿一起追星!

    看到父母态度的变化,女儿刚开始不大相信,以为父母是想走曲线救国的路线。可很快,女儿就看出了父母的诚意。父母从网上买了许多女儿偶像的书籍,还陪女儿重新看了一遍电视剧。如果女儿喜欢与偶像类似的服饰,夫妻俩也会第一时间“”给女儿。两个月后,女儿放慢了追星的步伐,成绩也有所回升。在父母不懈的支持下,女儿不再把追星当成课本之外的全部,中考还考上了兰大附中。

    科学“大拿”不及明星“大腕”有更深原因

    “学生们有这种想法的比较普遍,与需要大量付出、承担风险的职业相比,他们更愿意相信会发生付出少回报高的奇迹,而明星就是最好的例子。”采访兰州市一所重点高中校长时,他对学生中存在的这种现象给予了客观的评价,“不仅校园存在这种现象,如果在成年人中进行问卷,也许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第一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校园里关注的焦点在学习上,课外生活单一性决定了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追星。精神目标缺失又让学生们容易看到明星光彩、风光的一面,他们需要一个兴趣点。其次,科学家不吃香。学生不愿意当医生、当警察,不愿意关注社会前沿的领域,这反映出当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倾向性。他们会将自己的理想目标建立在看上去更容易与名和利结合起来的职业,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在这个时期,学校和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及时纠正盲目追星的做法,回归正轨。”兰州晚报记者 高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