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里的学科“特区” ——兰州理工大学推动科教一体化的探索之路
在兰州理工大学,由25名来自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组成的风力发电机组研发团队正在紧张工作,他们进行的是新型液压传动和流体静压蓄能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几乎每一天,团队成员都要碰面,就自己所研究领域和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交流探讨。
在这所大学,像这样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团队还有很多,学校将这样的融合方式称为学科“特区”。在这个“特区”里,科研人员没有学院“围墙”的束缚,研究生、本科生也可以加入,学校给予多方面支持,他们围绕同一个目标进行科研攻关。
这是兰州理工大学正在探索的一种学科融合促进科研、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
变“单打独斗”为联合攻关
兰州理工大学有色冶金成套装备科技创新团队,主要开展铝锭连续铸造生产线的研制。
在团队成员李鄂民的记忆中,这个团队成立之前,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多属于“单打独斗”,通常一个科研课题由某个单一学科的科研人员参与。这样的科研项目不仅规模不大,产业化程度也不高。
李鄂民说:“对于工科院校来说,科研面对的就是工业生产。而工业生产需要的装备通常不是单一学科研究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在我们科研中,学科交叉不可避免。”
2001年,有色冶金成套装备科技创新团队在兰州理工大学成立。当时,我国的电解铝总产量才400万吨,国内只能生产小吨位的铝锭连铸机,这个科研团队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成立的。
团队成立之初,当时的带头人就吸收了机械、电气、自动化控制等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展科研。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就不断引入。
如今,这个团队共有17名研究人员,他们虽然研究方向不同,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团队让我国铝锭连铸生产线实现了从16吨到38吨的跨越,团队的成果也填补了国内大吨位铝锭连铸装备空白,推动了我国电解铝行业技术进步。
这个研究项目因学科交叉带来的效果,也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兰州理工大学多学科融合申请的科研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科研人员自发组成团队,发挥各自优势,针对工业领域的需要开展攻关。
据统计,目前学校层面支持的交叉学科科研团队超过15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科交叉的项目也正在进行。
多学科学生参与科研
兰州理工大学西部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要从事适合我国西部的太阳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开发。这个科研团队目前有固定研究人员15人,流动研究人员8人,同时还有50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加入团队的研究中。除此之外,每年还有数十名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加入团队,协助开展科学研究。
团队负责人李金平介绍说,由于这个研究项目主要开展太阳能与生物质能互补、农牧废弃物高效高值循环利用、绿色节能建筑等方面的研究,涉及专业多,研究延伸领域多,所以需要多个专业的学生加入。在这个团队中,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有用武之地。李金平说,本科生在团队中进行简单的实验,研究生再进行精细化实验和科学分析,教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和产业化探索。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团队已获得“太阳能温控型恒温沼气池供能系统”“太阳能恒温沼气池建造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和“多能互补供能系统”等多项技术成果。
李金平说,我们科研是在为教学服务,学生参与科研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接触不同专业知识,动手、思考的过程。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人。
学科“特区”的连锁反应
在兰州理工大学,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科研的氛围渐浓。副校长俞树荣说:“学校鼓励教师走出学院,加入跨学院、跨学科的团队。”在对教师的考核中,也不再拘泥于学院内,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同时,学校为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项目提供场地、经费支持,只要有可行项目,学校就愿意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
在这些学科交叉团队科研的基础上,兰州理工大学有了一批新的交叉学科,比如土木工程材料等博士点交叉学科,物联网工程等硕士点交叉学科,以及新能源科学技术等本科专业,这些都是在科研中发现的急需专业方向,学校就开始了这些方向的人才培养,来填补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不足。
在学科“特区”的示范引领下,兰州理工大学的学生创新团队也延续了学科交叉的路子。
机械设计专业大四学生潘万齐是一个十足的无人机“发烧友”,他从大一开始,就和另外3名同学一起组成了无人机研发团队。
团队虽小,但是成员的专业各不相同。机械设计、高分子材料、软件工程专业的成员负责无人机的设计,经济管理专业的成员负责项目营销。团队的“后援团”也很“豪华”,在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有电气控制、软件工程等不同专业的老师为无人机的设计提供技术指导。
潘万齐所学的是机械设计专业,可是几年无人机设计制作的经历,让他学到了不少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等于在自己所学的专业外“辅修”了好几个专业。
潘万齐所在的团队隶属于学校的“3J科技创新协会”,在这个协会里有很多的项目都和他们一样,在不同学科老师的带领下,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进行创新实践。近年来,这些团队的创新项目屡获全国以及省级奖项,有些项目已经在学校的科技园注册了企业,正在进行孵化。
俞树荣说,学科交叉的科研实践,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很多高质量的科研项目,也让我们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兰州理工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参与科研的能力认可度提高,就得益于学科交叉科研对学生的锻炼。(记者李欣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