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足迹:扶持建设学科巡礼】之八——绿洲城市地理与环境过程

25.10.2018  13:15

以绿洲城市为支点  不断提升学科发展

——“绿洲城市地理与环境过程”学科巡礼

 

一、学科简介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绿洲是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绿洲型城市发展的基础。目前绿洲地区城市化程度虽然不高,但城市化速度处于较高的水平,快速的城市化与脆弱的绿洲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日益增强,实践上需要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和理论性指导。“绿洲城市地理与环境过程”学科以绿洲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立足甘肃、服务西部、面向全国为宗旨,研究绿洲城市的城市化过程与地理环境要素变化的互馈机制,谋求绿洲城市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和谐发展之路。

邀请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王涛来校指导。

二、研究领域

1.绿洲城市发展与水资源。水资源作为我国西北地区最为重要和短缺的自然资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遥感、GIS、社会调查、统计等多种调查和研究方法,分析绿洲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动态演变过程,构建绿洲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相互关系的研究框架,通过评价模型,探讨绿洲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交互耦合关系与相互影响机理。

2.绿洲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通过调查分析,建立资源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城市的资源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阐明人口、大气、水、土壤等对于绿洲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学科团队成员与专家团队交流。

三、研究成果

学科组成员围绕学科建设内容与执行计划,在项目申报、科研论文发表与专著出版、获奖等方面不断努力,扩大学科影响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自“绿洲城市地理与环境过程”扶持学科启动以来,学科团队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使团队成员完成和在研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到7项。此外,还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包括CSCD和SCI检索的科研论文10余篇。

学科团队成员承担的科研项目。

四、团队建设与平台建设

团队建设与平台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科能否发展成为高水平学科的基础。该学科组原有8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4人,6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业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以及植物学等相关学科,人员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为了顺利完成学科建设,2018年学科组再次引进3名博士研究生,使学科团队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华东师大专家团队暑期来校指导学科建设。

五、合作交流

在“科研强校”的主旋律下,为了提升学科水平、强化学科建设,学科团队成员不断与国内一流高校、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的科研团队交流学习,并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李忠勤研究员为学科首席专家。2017年3月集中开展学科调研,在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高校与研究院就学科建设、学科方向等内容广泛征求相关专家意见与建议。2017年9月,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敏院长、余柏蒗副教授、黎夏教授、吴健平教授一行来我院进行学科建设指导,并就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合作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针对气候变化与绿洲城市、绿洲水资源变化模拟、绿洲城市遥感监测三个方向开展绿洲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2018年6月,先后2次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专家就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学科团队成员参加了包括2017年中国冰冻圈学术年会、2017年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等学术会议,使学科团队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

学科团队成员参加2017年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

冰川冻土》杂志编辑武俊杰来校作学术报告。

六、未来发展

在“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和“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建设的需求下,学科建设趋于多元化、人文化、城市化、生态化,使我们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研究区域更加广泛。

撰稿:高福元  审稿:李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