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以心换心 做学生成长的奠基石 ——记兰州理工大学辅导员杨雅琼

30.06.2014  13:23


    杨雅琼,出生于1979年,女,中共党员,200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同年进入兰州理工大学从事辅导员工作,先后分管学院年级工作、团学工作、就业工作和奖贷工作,现任电信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电信学院学生党总支副书记,西校区学生电子专业党支部书记。
    (一)爱岗敬业、成长守望 做学生的导航者

      在思想政治方面,她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积极认真地学习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立场坚定,是非观念明确,实践精神强。同时,她坚定的践行着辅导员的“政治性”角色,很好的履行了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这一基本职能,积极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教育工作,正确引导专业思想,指导学生全面成长。她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思想、教育路线所带来的好处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同学们交流,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们在讨论中找到和发现正确的前进方向。其次,她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热爱学生”视为自己工作的立足之本,九年风雨征程,九年矢志不移。九年来,她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学生捆绑在一起,经常放弃休息时间找学生谈心交流,教育引导,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让学生有困难需寻求帮助随时可以找到她,用自己的话说:累并快乐着!

      (二)用爱诠释、心灵守望,做学生的知心人

      她的QQ、飞信、电话都成为学生所熟悉的驿站,很多问题都可以在那里得到解决。对遇到问题的学生,她都根据具体情况,最大限度地尊重他,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2008年,她所带年级一名女生因和男朋友分手,心理承受不了,几次出走,甚至寻死觅活,她在怀孕6个月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干部到处寻找这名女生,找到之后,一连几天和这名学生谈心、交流,帮助她打开心结,走出困惑,最终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如今这名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渐渐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0年,她所在学院一名女生因与宿舍关系不协调,导致学习困难,心理出现了异常,加上有家族病史,被医院诊断为精神异常,在该学生康复回校之后,她利用所学的心理知识,每周与该生交流谈心,在该生心理出现反复和遇到困难的时候随时接听学生的电话予以倾听和解答,帮助学生找回自信,经过两年的时间该生顺利毕业。平时,对于一些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积极采用各种指导方法,努力让每个学生找到自信,做到自强。她一直把关心特困生、后进生、心理问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工作的重点,并给他们定位为“发展学生”,在耐心细致的工作下,让一个个“发展学生”完成了思想的洗礼。她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督促学业有困难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打开学生心理心结,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她在分管学院党建工作期间,申报、立项了学校组织部《学生党员素质形象实践创新工程》课题,并以此为依托构建了以“3+1”型学生党建工作模式为中心的学生党建工作实践,就是建立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小组、学生党员三级责任主体的党建工作责任区体系,同时成立党员之家一个党组织的活动阵地。明确各主体的责任、目标和要求,建立机制,通过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和学生党员挂牌活动以及学生党员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党支部工作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此外,她还积极同学院的专业导师联系沟通,启动了“导师面对面”活动,即每周推选一名导师与学院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谈心活动,为同学们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授业解惑。

      (三)实践创新、学业守望、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她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无论分内分外,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帮助那些在学习上、情感中、以及就业时遇到种种困惑的学生调试心理,正确面对困难。通过成立学院心理干预小组,年级、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机制,做好学生的日常心理维护以及预警工作.以班级为单位,连续五年举办“身心相随 健康成长”心理体验式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

      她走上讲台,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师,与大学生一起探讨,共同分析职业发展的趋势,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每带一届新生,她都从他们的档案了解做起。做到未见其人,先知其情。下寝室,也是她已经养成的工作习惯。利用晚上、长假期间进入学生寝室,检查安全问题,了解学生有什么实际生活困难等等。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她着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教育和诚信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倡导“诚于态度,谨于理论,勤于实践,志于成才”勤奋好学的学风。在发挥学习上的引导作用方面,利用班会、平日的接触等过程,围绕学习问题,强调作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每班每个学生明确制定本班和个人的学习目标。随着目标的确定,还经常与任课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同时还定期召开班会,举办如“夸夸我自己”、“假老师讲堂”等主题班会,了解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共同交流,及时反馈,实现学生学习上“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同时请来了一批学习能力强的高年级优秀党员学生召开 “学习经验交流会”,并与本专业低年级班级建立党员联系班级关系,长期互帮互助。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她定期进行谈话。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学生工作已几乎成为了她生活的全部,为了不影响学分制下学生的正常学习,她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以及休息时间开展工作,学生也很习惯在中午甚至深夜给她打电话。

      她在担任学院分团委书记期间,借鉴其他院系好的经验,努力推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形成了机构协调运转、制度完善合理、工作模式规范、干部素质过硬的团学组织。与学生干部一起创办“点击青春”党团建设特色宣传刊物,举办了“共青杯FLASH大赛”、“宿舍形象设计大赛”等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打造了学院特色品牌活动“电子设计及数码大赛”,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2013学年度共获奖101项,其中国家级奖15项,省级奖41项。学院的学生会和分团委连续九年被评为校级“红旗学生分会”和“红旗分团委”,一次被评为甘肃省“五四红旗分团委”。 (四)探索研究、职业守望、做学生成长的奠基石

      她深知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先有一桶水。多年来,她坚持学习和培训,注重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职业规划教育,先后赴西安参加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培训,北森职业规划课程培训,武汉理工大学职业课程培训,北森职业生涯BCC培训等多种学习。她所参加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研究》课题,获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研究》课题,获2008年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获2012年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研究》课题,获2012年甘肃省社会科学一等奖。2012年参与申报的课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长效机制研究》获共青团中央“与信仰对话——理论研究和传播专项课题计划”立项并顺利结题。她所撰写的《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的课题》、《浅析军训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刚柔相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趋向》分获兰州理工大学辅导员第三、四、五征文大赛优秀奖、二等奖并公开发表,迄今为止,她已公开发表文章十余篇,逐渐使自己具有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知识体系,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方向不断迈进。

      工作九年来,她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务实求真,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和学院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赢得了同事和同学们的广泛赞许。

荣获2005——2006年度校“优秀班主任”称号。

      荣获2005——2006年度“优秀信息员”称号。

      荣获2006——2007年度校“优秀班主任”称号。

      荣获2007——2008年度校“优秀辅导员”称号。

      荣获2007——2009年度校“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

      荣获2009——2010年度校“优秀班主任”称号。

      荣获2010——2011年度校“优秀班主任”称号。

      荣获2012年度甘肃省“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荣获2012——2013年度校“三育人”称号。

      荣获2013——2014年度校“十佳辅导员”称号。

      参加《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研究》课题,获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

      参加《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研究》课题,获2008年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参加《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获2012年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参加《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研究》课题,获2012年甘肃省社会科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