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怎能成为禁烟令的“留白”之地
北京接受调查的1736所中小学校中,仍有超过一成的中小学校未全面禁烟。其中,北京中学生吸烟率达16.3%,意味着近两成中学生为烟民。昨天,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北京市中小学校控烟环境调查报告》显示,超三成校园周边百米内有售烟点,最多的超过11处,且80%向未成年人“开放”。调查还发现,现北京中小学男教职员工吸烟率超过三成,中学女生吸烟率现上升趋势。(6月3日《新京报》)
“史上最严”的禁烟令来了,但严令之下,似乎还有“留白”之地。《北京市中小学校控烟环境调查报告》显示,郊区县小学仅有80.6%全面禁烟,更有高达35.6%的中小学校周边都存在售烟点。一方面是号称最严,“凡有屋顶的地方都不能抽烟”,幼儿园、中小学校、少年宫及周边100米内不许卖烟;另一方面却是超三成中小学周边有售烟点,未成年人买烟如买水一样容易。这种情况当然令人揪心,也提醒人们,严的法令还需更严的执行。
事实上,在2014年教育部就已发布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禁止在中小学幼儿园内吸烟”,要求学校建立机制将履行禁烟职责纳入教职工考核和学生评价体系。但是三令五申的禁烟令并没有使烟草远离学校,远离青少年学生,个中原因无非两个:一则环境文化影响,电影、电视中吸烟镜头比比皆是,吸烟的人“帅气、有魅力”成为不少青少年的错觉;二则烟草商诱人心智的蛊惑,例如为青少年量身定做的品牌香烟,例如主打多味的、彰显青春活力的香烟,想尽一切办法淡化烟草的危害。如此情形下,要实现令行禁止,确实难度很大。
更令人忧心的是,调查显示超过一成的学校并没有明确规定了“全面禁烟”,而是有限度的允许吸烟,甚至还有学校没有出台相应的禁烟规定。有教育部的明文通知,有“史上最严”的禁烟令,也许是宣传没有到位,抑或是执行不力,在这些学校,禁烟可能已经成为一纸空文。
法令已尽显硬的一面,而执行则毕现了软的一面。校长是控烟的第一责任人,当然需要对校园禁烟承担相应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禁烟令对学校里的成年人吸烟做出了明确规定,却对抽烟的学生该怎么处理留下了一个空白:要对学生进行罚款吗?显然可行性比较低;要对家长、监护人、老师进行处罚吗?似乎没有法令依据。那么就留下了一条,那就是运用教育的手段对学生加强管理,譬如将吸烟有害健康的内容纳入健康教育教材,譬如学校德育部门加大对抽烟的查处力度等。但是,也请别忘记“5+2=0”的现象,五天的良好的学校教育,2天的社会、家庭的不良影响,就可能使所有的禁烟努力化为泡影。
要使学校不成为禁烟令的“留白”之地,固然需要一个没有烟草的校园,更需要的是一个没有烟草的环境,而这须从清除学校周边的售烟点开始。
文/杜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