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气越大薪水越高 唯学历论引起各方争议

24.11.2014  12:30

原标题:看学校定薪资唯学历论难消

招聘季强势来袭,22日在中山大学南校区再上演本科生专场。在招聘会上,深圳威富集团在展位前展示薪资标准时,将应届生就读的院校分为普通、重点、211工程、985工程,以及清华北大电子科大等5个梯度,以本科生为例,普通院校毕业生起薪为5000元,之后每一级别增加1000元,给清华北大的本科生开出9000元月薪,研究生每一个级别相差2000元底薪,这被不少大学生吐槽“歧视”太严重。(11月23日《新快报》)

反对

英雄不该论出身

毕业的院校不同,给予的薪水也不同,高低相差很大,这种“唯学历”的做法让人失望。诚然,薪水明码标价,显得光明磊落,但这种差别化做法,最不利的恰恰是企业自己。

从严格意义上说,薪资按学校等级标价,并不是“非211不录用”,不应界定为就业歧视,但对于应聘者来说,却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歧视”。从学历的角度看,清华、北大的学生在各方面应该比其它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力要强,但对于企业招到的员工来说,却未必。极有可能清华的毕业生远不如一个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毕竟以前比拼的是学习能力,而参加工作之后,比拼的是工作能力。现在还没有对员工彻底了解的情形下,就按学校等级给员工划分了薪资等级,这是在打击员工的积极性。本来,不管是什么院校毕业的,大家都是新员工,在薪水上应该是一样的。如有不同,也应该是因为岗位不同,现在却是按学校等级给予不同的薪资,这种做法既荒唐又可笑。

薪资按学校等级标价是“唯学历论”的典型。“唯学历论”的做法在以前很普遍,有些企业就看重本科出身,非“211工程”、“985工程”高校毕业的不要,哪怕是已经取得了博生文凭。这种“出身情结”让许多人为之落泪。在早年的北京大学,蔡元培掌校时,聘请24岁中学毕业的梁漱溟任北大印度哲学讲席,聘任26岁中学肄业的刘半农为北大教授。蔡元培能够做到不“唯学历”,可我们的企业却做不到,不知道会不会惭愧。

学历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这并不代表着就能够胜任工作。作为企业,看重员工的是工作能力,而不是以前的学习能力。企业早应该抛弃“唯学历”,应该变成“看能力”给予相应的薪资。

我们谁都知道“唯学历”是不对的,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总是以拿学历来衡量员工。这种根深蒂固的陋习何时才能真正消除?

王军荣

析因

教育失衡下的蛋

一直以来,各种就业歧视无处不在。这样的现实,早已令公众不满,因为这样的招聘,多少有点“出身决定命运”的感觉。

对于这种现象,早在2013年4月,教育部就曾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三个严禁中就有“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但院校歧视、就业歧视这种现象,远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只不过,其是在“阴暗处生长”,不再那么光明正大地呈现罢了。

自然,企业这种“名校情结”,从来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有着深刻的现实缘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政府拨付的科研经费,72%被“211”和“985”高校瓜分,其他2000多所学校分剩余不到30%的科研经费。当教育失衡是一种摆在眼前的事实,当“211”和“985”高校享尽了政策的利好,也就无怪乎社会各界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区别了。毕竟,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因果命题。

就此来说,“薪资按学校标价”的招聘,也是对教育失衡的一种讽刺。如果教育资源的投入是均衡化的,各大高校之间的鸿沟也不至于像如今这么大。可喜的是,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出席“2014年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研讨会”时明确表示,“今后,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将会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

希望这样的表态,不是安抚民意,而是能尽早照进现实的。唯有如此,附加在其上面的“名校崇拜症”才会缺少现实的土壤,而类似“薪资按学校级别标价”的招聘,也才会渐行渐远。

龙敏飞

理解

不完美却是靠谱选择

乍一看,毕业生起薪按校分类,确实令人气愤。个人素质高低,怎可简单的以学校名气衡量?在211、985院校,平时学习不努力,毕业后躺在名校的光环下,混吃混喝之徒大有人在。在普通本科院校,也有敏而好学、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普通院校毕业生起薪5000元,985院校8000,清华北大9000,这样视“出身”定薪的行为,显然不合理。

但问题是,有比以“出身”定薪,更靠谱的衡量标准吗?目前,我国的毕业生双选会,基本上都是5分钟以内,就确定一个offer。人资只是简单的看一下简历、证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登记证等),测试一下职业匹配度。如此情况下,如何鉴别能力?固然,杭州师范大学也能培养出了马云这样的人才,但整体而言,还是重点院校走出的“刘强东”更多一些。因此,以“出身”定薪,固然不完美,却是企业最现实、最靠谱的选择。

也有人质疑,以“出身”定薪是在逼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离场。这是变相的就业歧视。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只是“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并未对工资标准加以限定。法无禁止即可为,既然法律没有禁止,企业当然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更何况,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中,企业有权利对劳动力价格做出自己的判断。

其实,即使大多数企业,没有起薪的差异写在招聘启事中,也是以类似的标准实际操作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2012年,“211工程”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是2427元,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高出28%。这说明,大多数企业都将毕业院校作为薪资衡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以“出身”定薪,毕业生在心理上固然难以接受,但也要适应市场的选择。

毕业之时,老师对我说过,现在说自己名牌大学毕业生,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但5年之后,你仍然只有这么一个亮点,那么这将是一个耻辱。这其实也是一个启示,在社会竞争中,依然是能力为王。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即使是211、985毕业生也是枉然。因此,与其纠结于起薪的高低,不如靠实干,在新开启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以“出身”定薪,固然问题颇多,但纠结其中不能自拔,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

薛家明

并非没道理实质看能力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薪酬体系,注定薪酬标准不会相同。企业定薪酬标准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根据自己的实力、产品利润、岗位要求等来制定,这也是在企业工作薪酬千差万别的重要原因。

企业以学校区分薪酬并非没有道理,从常理来看:考上普通、重点、211工程、985工程,以及清华北大电子科大等5个梯度的高校,不仅学生高中学习时付出的不一样,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呈阶梯式递增;而且这五个梯度的高校在师资水平、硬件建设等方面显然存在着差异,注定了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会在能力上存在差异。不然就不会在小学、中学、高中拼爹拼钱上重点学校。既然不同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有差距,企业给出的工资有差距也很正常,也是对人才的尊重。

不得不说的是企业并非对所有报名人员都是来者不拒,而是要经过认真筛选的,可以说是宁缺毋滥。退一步来说,就算进入了企业,如果普通本科生能力超群企业也会增加工资,高于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也很正常;就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如果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企业会给他降薪甚至炒鱿鱼都是有可能的,毕竟企业要的是效益,最终发工资还是以综合能力为标准。所以,招聘按学校定薪酬标准不必放大。

李方向

■三言两语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扩招研究生,学生不值钱。

——李梦呢

●能这么明明白白写明的还算是有良心的,不然不知还有多少人白交简历。

——孙建伟

●再次证明从小好好学习很重要。

——董玉海

●歧视,公然的歧视。

——游风林

●我这种普通院校的再也没翻身的机会了?白在学校刻苦读书了,连起跑线都不给。

——李风

●如果没有统一的就业歧视鉴别标准,在纷扰争论之下,注定无法达成共识。按照程序,应该在主管部门之处得到答案。不是歧视也就罢了,如果是歧视,可立即启动权利救济,或叫停、或处罚。这才是众人围观该事件最应该达到的目的。可是,目前可以看到,连是否就业歧视,教育厅相关主管官员都难以判断,何谈接下来的权利救济。

——温江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