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新能源研究座谈会
芮执元副校长主持新能源研究座谈会
金红光院士发言
6月27日上午,学校在逸夫科技馆3号会议室召开了新能源研究座谈会。应我校科技处和能动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金红光研究员对我校新能源科学研究进行了指导,座谈会由芮执元副校长主持,李金平教授、杨瑞副教授和王克振副教授分别就太阳能与生物质能互补供能系统、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及风力机组、太阳能低温跨季节储热以及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工作做了专题汇报。石油化工学院院长杨保平教授、电信学院书记杨新华教授、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苏建宁教授和其他从事新能源研发的师生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金红光院士对我校在西北艰苦条件下做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校发挥特色,以特色求生存提出了诚恳的建议。金院士指出,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世界发达国家积极倡导的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对我国能源技术革命有重要意义,值得我校深入研究;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除在系统集成方面注意“温度和品位对口,能量梯级利用”外,还要加大力量研发核心的单元技术;风力发电机组整机研制难度大,需要衔接好产学研的上下游;太阳能跨季节储存和利用在日本和丹麦等国已有较多基础研究,但应用推广会很困难;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定位很准确,突破口需进一步明确,同时要进一步清晰化战略目标和战略作用。芮执元副校长对金红光院士高屋建瓴、切中要害的建议表示了衷心感谢,同时表达了希望金院士经常到我校指导新能源研究的愿望。
金红光院士简介:
金红光,1957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热力学和能源动力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建立了燃料化学能梯级利用和多能源互补的能质理论,提出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等。在温室气体控制方面,发现了燃烧中CO2定向迁移的新现象,提出了捕集CO2的化学链燃烧动力系统。在燃料化学能有序释放、聚光太阳能热化学发电、无火焰燃烧方面,为燃料源头节能和控制温室气体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国际权威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在CO2捕集与埋存(CCS)特别报告(2005年)中指出,“金红光等对化学链燃烧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发表期刊论文200余篇,SCI收录90余篇、EI收录180余篇;学术著作3部;他引3300余次,SCI他引1000余次;获本领域最高国际学术会议ASME IGTI的最佳论文奖。获美国、日本专利两项,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担任国际学术期刊Applied Energy、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的Subject Editor、Guest Editor和编委,工程热物理学报副主编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