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17期)酒泉市肃州区大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8.07.2015  19:41

近年来,肃州区紧紧抢抓全面改薄机遇,着力夯实教育发展基础,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完善创新管理机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切实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精心实施改薄工程,着力夯实教育发展基础。着力强化三项举措,大力推进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工程。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将“全面改薄”项目建设纳入教育惠民实事精心实施,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项目统筹协调和推进工作,建立区、乡、校三级责任体系,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合力,确保改薄工程顺利实施。2014年以来,规划建设的55个项目全部开工,开工率100%,全区中小学危房全部消除,学校办学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二是强化区级统筹,出台《肃州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先后投资3.2亿元,改造薄弱学校46所,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厕所、浴室等17栋,实施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7个,建成教师周转宿舍244套,维修改造校舍8万平方米,硬化美化校园5.8万平方米,解决了1.32万名师生住宿问题,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校舍、宿舍、食堂、体育活动场所等办学条件达标率达到97.6%。三是强化过程管理,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全面落实项目建设公开公示制度,建立定期检查制度,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住建部门全程监管,教育部门经常督查,及时检查项目进展,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紧盯均衡发展重点,全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推进实施“六项工程”,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实施城区学校扩容工程,完成改扩建学校7所,新增校舍2.47万平方米,新增城区义务教育学位3160个。二是实施教育装备提升工程,投入5918万元配备触控一体机875套,实现“班班通”全覆盖;装备标准计算机教室81个,实现光纤全部接入和网速全面提升;配备图书97.08万册,建成中小学实验室113个,音体美教室103个,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定标准。三是实施运动场改造工程,投资4161万元改造城乡29所学校运动场,新建塑胶运动场22个,改造面积18万平方米,实现城区学校塑胶运动场全覆盖,8所城区学校运动场向社会全面开放,成为城市建设管理新亮点。四是实施学校食堂改造工程,新建营养餐学生食堂38个,改建村级学校食堂15个,新建、改扩建食堂面积1.2万平方米,配备餐饮设施120多套,每年安排专项180万元解决食堂炊事人员工资,实现全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集中供餐全覆盖,惠及学生2.17万名。五是实施供暖系统改造工程,投资1250万元,改造全区学校供暖设备,实现全区中小学锅炉和电热集中供暖,结束了学校冬季火炉取暖的历史。六是实施校园环境面貌改造工程,为全区55所学校安装校园读书长椅780套,装备公共直饮水机328套,更换课桌凳5000套,营造良好育人校园环境。

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发展。积极推行“两种模式”,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一是建立城乡教育联盟。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城乡联盟办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按照“资源共享、整体联动、管理一体、个性发展”的原则,通过以名优校、特色校为龙头,组建联盟办学共同体,采取“教育资源联合、教学教研联手、信息技术联网”的联盟办学模式,实行教育理念、教师管理、优质资源共享,形成强校带弱校、城区帮农村的发展格局。二是实行农村学区制管理。按照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则,在农村乡镇实行中心小学直接管理辖区内各村级小学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统一教育管理、师资调配、财务制度和工作考核的“四个统一”运行机制,加快实现师资配置均衡、管理水平均衡、办学条件均衡、教育质量均衡的“四个均衡”目标,为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学校规范管理,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严格“四项规范”,向师生群众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一是规范服务流程。指导全区55所中小学全部制定为民服务指南,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时限,保证服务及时到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二是规范校车服务。出台《肃州区接送学生车辆监督管理办法》和《肃州区接送学生车辆服务方案》,全区寄宿制学校学生上下学全部实行由符合资质的五家客运公司班线车辆统一接送,统一张贴标示牌,统一设立站点牌,统一告知家长接送学生需知,统一安排跟车教师护送,确保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三是规范营养餐管理。出台《学校食堂管理实施细则》和《学校食堂管理考核办法》等,实行校领导和教师陪餐制、原料索证索票制、食品查验登记制、大宗食品原料政府采购制,保证膳食补助全部吃到学生嘴里。四是规范学生入学管理。扎实做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工作,坚持每年将招生方案、招生片区进行公示,实行阳光招生和阳光分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行“零障碍”入学,与同城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积极关注残疾儿童和留守儿童,保证教育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