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倌学子考上大学牛!学成回乡继续养牛牛!
考上大学前家里养牛供他读书,大学毕业后,他回家乡继续养牛致富。“花那么多钱上大学就是为了回来养牛?”村里的人听到本村毕业大学生高刘渭的想法后,纷纷摇头。但高刘渭却不以为然,他说:“在宽广的农村,用知识和互联网搞养殖,照样可以淘金!”
A
人生的第一桶金从养“牛”开始
“养牛既然能供出大学生,那一定就能挣到钱!”高刘渭心想。2012年7月,华亭县马峡镇寺沟村的高刘渭大学毕业后,在山东开始了打拼之路,虽然月工资在5000元左右,但是根本无法满足在大城市里高额的消费。半年后,高刘渭放弃了城市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始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养牛创业。高刘渭把养牛的想法告诉了刚大学毕业的表兄郭威,兄弟俩一拍即合,但是兄弟俩的想法却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反对,连村里的人听到后,都连连摇头。随后的日子里,兄弟俩不停给父母做工作,见儿子铁了心,父母尽管很不愿意,也只能支持儿子闯一闯。
兄弟俩先后找到村委会、镇政府,表达了他们的想法,结果镇上和村子都非常支持。2013年10月,兄弟俩用家里所有的积蓄,在村子河边的一处空地上建起了第一座牛棚和他们的养殖场,用6头牛和100多只羊淘来了他们的第一桶金。
B
大学生将带动更多农户养牛
小试牛刀,兄弟俩尝到了甜头。“我们的目标可不是只当个牛贩子,想要干出个名堂来,就必须得扩大规模。”高刘渭说。兄弟俩一人负责养殖,一人抓管理、跑市场。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后,他们决定,调整养殖品种,以养殖品种好、生长快的“架子牛”为主,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关山脚下的寺沟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养殖的优势,不但水草丰盛,每年还会生产大量的玉米秸秆,这些都是肉牛养殖的理想饲料。兄弟俩流转了500亩山地种植饲料,200亩川地种植玉米。扩建了养殖场,新建4座牛棚和两个青贮饲料氨化池。
“也是赶上了好政策。当时,农牧局的干部下乡调研,得知情况后,主动和我们联系,帮忙申请到了40万元的养牛大县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和30万元的草畜贴息贷款,还免费送了700多斤苜蓿籽。”郭威说道。
“现在一共有86头牛,今年预计出栏30多头,一头牛的利润保守点按5000元算,今年能挣个十五六万。”高刘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村基本家家户户都有牛棚,可这几年,多半人都不在家种庄稼,外出打工,没人养牛了,牛棚闲置着。最近,我们正在和大伙儿商量,准备学习“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在村上建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我们专门负责养殖基础母牛和技术指导,然后向村民投放牛仔,实行订单回收,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养殖,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兰州晚报记者常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