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孔子是中国人有文化自信的表现
作者:刘晓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昨天,一场祭孔大典在南京夫子庙大成殿举行。典礼现场,再现了古代祭孔献祭、上香、敬爵等一整套仪式。市民游客无论对儒学是否感兴趣、有研究,置身这样一种传统文化氛围中,都能感受到儒家礼乐文化的熏陶。
被尊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古代社会长期享受到最高规格的尊崇。孔子在中国及世界获得高度认同,在于自孔子发端的儒家思想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积累了先人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它是我们在当今时代塑造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资借鉴的重要精神养分,也是今天中国向世界展示文化软实力和大国形象的重要名片。
重新认识孔子思想的时代价值曾有过一段波折历程。近代以来,围绕孔子,我们的社会曾表现出一些“过火”的极端情绪。“尊孔复古”和“全盘抛弃”的争论由来已久,特别是后者,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力尤甚。以至于在上世纪80年代,曲阜孔庙在准备恢复祭孔仪式之时,由于资料典章的失传,不得已要派人前往韩国学习。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围绕孔子思想是否值得尊崇的争论,实质上每每表现出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主张全盘复古者的逻辑起点,在于“今不如昔”;而全盘否定式思维,放在当时中国落后于世界、亟需学习追赶的时代大背景下,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在民族摆脱衰落、走向复兴的过程中,“矫枉过正”的一页,终究是要翻过去。
文化的自信与否,历来与国运兴衰密切相关,这就是汉唐之际,儒家思想得以声名远播,而在晚清末世,传统文化频遭质疑的原因。在中国综合实力跃居全球第二的今天,中国社会有了更加繁荣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普通人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选项。在今天,极端的“尊孔”与“贬孔”都不可能成为社会主流声音。我们不再陷于争论,而是理性地看待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珍视其中有益于当代、值得弘扬的精神内涵,这正是文化走向自信、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实际上,无论是否醉心于儒典国学,我们都必须承认,传统文化仍然是当代文化的根系所在,这不仅在于今天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大多能够自然而然运用几句古典诗词、说上一段成语典故,也不仅在于影视作品、流行文化中,传统元素的展现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儒家文化中最具有精神凝聚力的价值观,比如“和为贵”,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理念对于解决当代发展遇到的问题,也是重要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尊重孔子,既不是虚无地否认过去,也不是要复古地回到过去,而是理性地审视自己的传统,通过继承和创新延续其中的精神价值,这是今天,从容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应有的自信。(刘晓)